这问题,乍一听,多简单啊?不就是个称谓嘛,还能有啥大学问?可你真要是在科隆,尤其是在那座恢弘的大教堂脚下、莱茵河畔,看着形形色色的人流涌向火车、电车、游船,甚至是一辆普通的公交,你就会发现,这看似平常的问题,其实藏着不少有意思的门道,甚至能窥见一丝德意志的严谨、礼仪与人情。私以为,它绝不是一个能用“乘客”二字就轻描淡写打发掉的泛泛之谈。
我跟你说,要是在国内,我们可能习惯了“各位旅客”、“师傅”、“先生女士”之类的。可在科隆,这个欧洲交通枢纽,这个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面对 科隆上车的乘客 ,你真要给他们一个统一的、包罗万象的称谓吗?答案是:没有。真没有。或者说,没有一个普适到能覆盖所有场景、所有人物的完美称谓。这其中,学问可大了去了。
首先,得看是什么“车”。你说火车吧,无论是长途的ICE,还是区域性的RE、RB,坐在里面的人,他们更多的是 旅行者 (Reisende,德语里这个词就包含了旅行、旅途中的人的意思)。这不仅仅是“乘客”那么简单,他们是带着目的、带着故事、带着期待来往于不同城市间的。你若是在车厢里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一声“Entschuldigung”(打扰一下),然后直接切入正题,比如问句“Kann ich Ihnen helfen?”(我能帮您吗?),或者“Ist dieser Platz frei?”(这个座位是空的吗?),通常就够了。德国人,特别是科隆人,骨子里还是挺务实的,寒暄这种事,他们真不怎么来虚的。所以,与其绞尽脑汁去想一个恰当的称谓,不如直接用礼貌的问候和清晰的意图去搭建沟通的桥梁。

但换个场景,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比如,你站在公交车站,等一辆穿梭于老城窄巷中的小巴。这里上车的,可能更多的是 本地居民 (Einheimische),他们买菜、上班、回家。这些人,你可能天天在咖啡馆、在面包店都能碰见。这种情况下,如果你非要找个称谓,那真是多此一举。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在需要时一句“Guten Tag”(你好),就已经足够了。他们是“ 市民 ”、“ 邻居 ”,而非仅仅是“上车的乘客”。你会发现,当人们处于日常通勤模式时,那种“各扫门前雪”的默契非常浓厚,除非有紧急状况,否则鲜少会主动去给一个陌生人贴上什么标签。
再来说说莱茵河上的游船。这可是科隆的一大特色啊!在船上,面对莱茵河两岸的美景,上船的人,绝大多数都是 游客 (Touristen)。他们可能来自世界各地,操着五花八门的语言。这时候,如果你是船上的工作人员,或者想寻求帮助,用“Ladies and Gentlemen”(女士们先生们)或者德语的“Meine Damen und Herren”(我的女士们先生们)这类泛称,是最保险也最得体的。因为他们是来体验科隆,体验莱茵河风光的 体验者 ,是 异乡的来客 。他们与科隆本地居民的“日常”属性截然不同。你不太可能把一个拿着自拍杆、对着大教堂狂拍的游客称作“市民”。他们是因“观光”这一共同目的而汇聚一堂的群体。
那么,有没有一种情况下,我们真的需要一个明确的称谓呢?有!当身份明确,且需要进行官方或半官方交流时。比如,列车员会说“Sehr geehrte Fahrgäste”(尊敬的乘客们),这里的“Fahrgäste”直译就是“乘车客人”,带着一种正式且服务的意味。或者,当你在火车站问路,对方可能会指引你去找“Information”柜台的 工作人员 ,你对他们的称呼就应该是“Herr”或“Frau”加上姓氏,或者干脆就是“Entschuldigung, können Sie mir bitte helfen?”(打扰了,您能帮我吗?)。在这里,“乘客”这个身份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 寻求帮助者 ”与“ 提供服务者 ”的角色。
其实,这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一个死板的词汇,而在于对 人际距离的把握 和 情境的理解 。在德国,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人们普遍尊重个体空间,除非必要,不会轻易去定义或称呼一个不认识的人。那种“远距离的尊重”和“近距离的礼貌”是他们骨子里的习惯。你不会听到车厢里有人大喊“那位上车的乘客!”这很不礼貌,也不自然。更多时候,是眼神的交汇,是肢体语言的表达,是那句万能的“Entschuldigung”。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在科隆中央车站等车,旁边坐着一位年迈的老太太,提着一个沉重的行李箱。她几次尝试把箱子抬上车,都显得力不从心。我没去想“她是个上车的乘客”,我只看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我走过去,没说一个字,只是示意我可以帮她。她对我笑了笑,说了句“Dankeschön”(谢谢),然后我们一起把箱子抬上了车。那一刻,我们之间的互动,超越了任何一个称谓。她不是“乘客”,我不是“帮手”,我们只是两个在旅途中相遇、互施善意的人。这种 无需言语的默契和人性光辉 ,远比任何一个刻板的称谓来得真切、温暖。
所以,你看,当你问“ 科隆上车的乘客怎么称呼 ”时,你问的不仅仅是一个词,你问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习惯,一种人际交往的哲学。它不像我们在某些场合非要称呼对方为“亲”,为“宝贝”,为“家人”那样,用过于亲昵的词语去拉近距离。在科隆,在德国,他们更倾向于一种 “中性”的尊重 ,一种 基于礼仪的疏离感 。这并不意味着冷漠,而是一种对个人边界的深层尊重。
总结一下吧。真要给科隆上车的乘客一个称谓?多数时候,你根本不需要。在火车上,他们是 旅行者 ;在公交车上,他们可能是 普通市民 ;在莱茵河游船上,他们无疑是 观光客 。而更多的时候,在需要交流时,一句礼貌的“您好”或者“打扰一下”便足以破冰。它无关乎一个特定标签,而关乎你如何以 恰当的礼仪、自然的姿态 去面对一个 独立而尊贵的个体 。这种无声的理解,远比任何一个生硬的称谓,更能体现出科隆这座城市的包容与优雅。下一次,当你踏上科隆的土地,或是与从科隆上车的人擦肩而过时,不妨细细品味这份“无谓称呼”的哲学,你会发现,这份“无”,其实蕴含着最深的尊重与理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