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通电话来得猝不及防,像一声遥远的惊雷,炸在平静得有些乏味的生活里。“你爸回来了,说想见你。” 妈的声音带着些许小心翼翼,仿佛在传递一个易碎的秘密。我握着手机的手指倏然收紧,耳边只剩下自己擂鼓般的心跳声。 半年未见的爸爸 ? 是啊, 半年未见的爸爸 。上次见面,仿佛还是遥远的昨天,又或者,干脆就是上个世纪的事了。脑海里立刻闪过他那略显清瘦的背影,还有那双总是带着点点笑意的眼睛。可现在,一切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陌生又熟悉。
我开始在脑子里排练,一遍又一遍。见了面,第一句话该说什么?“好久不见?” 太生疏了。 “您回来了?” 又太客套,像对一个刚认识的远房亲戚。最重要的,也是最让我焦灼的,就是那个 称呼 。一个字,两个字,它承载的,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号,更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情感的投影,是那些难以言说的思念、生疏,甚至是一丝丝愧疚的集合体。
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会为这一个简单的 称呼 犯愁?我敢说,肯定不是。尤其是像我这样,从小和爸爸聚少离多,或者因为工作、学习,不得不长时间与父母分隔两地的人。那些曾经亲昵无比的称谓,在时间的冲刷下,会不会变得有些陌生?再次开口,会不会卡在喉咙里,变成一声轻咳?

说起 称呼 ,最最常见的,当然就是直截了当地喊一声“ 爸爸 ”。这是烙印在骨血里的,最基本的家庭称谓。它庄重,它规矩,带着一种天然的权威和尊重。想想看,小时候,跌倒了,委屈了,脱口而出的一定是“ 爸爸 !” 那声音里,裹挟着对保护的渴望,对依靠的信赖。然而,长大后,尤其是在 半年未见 这样特殊的语境下,再喊出这两个字,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儿沉,有点儿重。它不带感情色彩,太像一个符号,缺少了那么点儿久别重逢的暖意。我甚至能想象到,当我对着那张熟悉的脸,僵硬地吐出“ 爸爸 ”两个字时,空气可能会凝固几秒,那微妙的尴尬,怕是得用好一阵子的嘘寒问暖才能化解掉。所以,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虽然它最规范,但或许,并不是最能拉近距离的选择。
那怎么办?换个说法,换个调调。很多人,包括我身边那些嘴甜的朋友,喜欢把“ 爸爸 ”简化成一个字——“ 爸 ”。这一个字,妙就妙在它的灵活和亲切。它少了“爸爸”的正式感,多了一份日常的随意和私密。想象一下,你拖着行李箱,风尘仆仆地站在家门口,一眼望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喉头一紧,千言万语,最终可能只会化作一声略带沙哑的“ 爸 !” 这声音,就像是冰河解冻后,第一缕温暖的春风,轻柔却有力。它可能带着些许鼻音,可能语速略快,但那份扑面而来的亲切感,是“爸爸”两个字难以比拟的。它像是在说:虽然我们很久没见,但我对你的感情,从未改变,甚至更深了。一声“ 爸 ”,能瞬间消弭掉时间和空间带来的隔阂,让彼此的心跳,在这一刻重新同步。这种 称呼 ,我个人认为,是 半年未见 后最稳妥也最能体现情感的选项之一。它既不会显得过于生疏,也不会显得刻意讨好。
再往深一层挖,有没有更富人情味,更显年龄感的 称呼 呢? 当然有!比如“ 老爸 ”,或者再文雅一点儿,偶尔蹦出一句“ 老爷子 ”。这两个 称呼 ,多了一份岁月的沉淀,也多了一份不言而喻的幽默和宠溺。喊“ 老爸 ”的时候,语气里可以带点儿调侃,带点儿小小的抱怨,就像在说:“哎呀,我这 老爸 ,可算是回来了!” 这是一种只有亲近到一定程度,关系融洽到骨子里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情感。它暗示着一种“我懂你,你也懂我”的默契。我记得我有个朋友,每次见她爸,都习惯性地喊“ 老爸 ”,然后就看见他爸脸上挂着那抹标志性的、带着点儿骄傲又有点儿无奈的笑。那是一种很独特的相处模式,温馨而又充满活力。至于“ 老爷子 ”,则更显出几分对长辈的尊敬和戏谑的结合,它通常带着一种“我家有老,如有一宝”的珍惜。但要注意,这种 称呼 可能更适合那些性格开朗、不拘小节的 爸爸 ,以及父子/女关系本就比较像朋友的家庭。如果你的 爸爸 性格比较严肃,或者你本身就比较腼腆,贸然用这个 称呼 ,可能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让对方觉得你“没大没小”。所以,使用前,得先掂量掂量彼此的“默契指数”和 爸爸 的“接受程度”。
那有没有更亲昵,甚至有点儿撒娇意味的 称呼 呢? 有啊!对于一些从小被宠到大的孩子来说, 半年未见 ,可能一开口就是“ 爸比 ”!别笑,真的有人这么喊!尤其是一些女儿,或者那些家里独一份的小儿子,平时就习惯了这种带有奶气和依赖感的 称呼 。这种 称呼 ,简直就是一把瞬间融化坚冰的“柔情刀”。它直接穿透了时间和距离带来的隔阂,把 爸爸 的心瞬间拉回到了孩子小时候,那个需要他抱、需要他疼、需要他保护的时光。当然,这种 称呼 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它高度依赖于你和 爸爸 过去亲昵的相处模式,以及你 爸爸 是否能接受这种“年轻化”甚至有点儿“偶像剧”的 称呼 。如果你平时就不是这种风格,或者你 爸爸 是那种“老派”的人,你突然来一句“ 爸比 ”,可能他会愣个三秒,然后尴尬地挠挠头,问你是不是发烧了。所以,请务必审慎使用,避免不必要的“社死”现场。
还有一些人,他们或许因为各种原因,内心对 半年未见 的 爸爸 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或许是思念,或许是埋怨,或许是愧疚,或许是不知道从何说起的距离感。这种时候,他们可能下意识地选择——不 称呼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不 称呼 。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比如,递上一杯热水,眼神示意,或者直接说:“饭好了,快过来吃吧。” 这种无声的交流,往往蕴含着比任何言语都更深沉的情感。它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悄悄地将父子/女之间的情谊再次包裹起来。这种方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冷淡”或者“回避”,但有时候,恰恰是内心波澜起伏,不知如何开口,又渴望表达亲近的表现。这其实很常见,尤其是在东方的家庭文化里,很多感情,尤其是亲情,是藏在行动里,藏在欲言又止的眼神里,而不是挂在嘴边的。但个人觉得,这种方式偶尔为之可以,如果次次如此,总归是少了点儿“烟火气”,少了点儿直白的温度。毕竟,一句带着温度的 称呼 ,能点亮彼此眼中的光,能让 半年未见 的重逢,变得更真实,更暖心。
所以,到底该怎么 称呼 ? 其实,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就像一出没有固定剧本的话剧,每个人都在即兴表演。最重要的是,你选择的那个 称呼 ,是不是发自内心,是不是带着你真挚的情感。 当你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当你的目光与他相触的那一刹那,心里的感受会告诉你。是那声略带颤抖的“ 爸 ”,还是那句充满力量的“ 爸爸 ”,亦或是那声带着笑意的“ 老爸 ”? 它可能不需要预设,不需要排练。它就是那么自然而然地,从你心底溢出,带着你最真实的情绪,最诚恳的期盼。
选择哪种 称呼 ,归根结底,取决于你和 半年未见的爸爸 之间,那份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亲子关系。这份关系里,包含了过往的点滴记忆,也承载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或许,当那扇门推开,当阳光洒在他略显斑白的头发上,你所有的犹豫和纠结,都会在那个瞬间烟消云散。你会发现,无论你最终选择哪种 称呼 ,甚至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紧握的双手,都能传达出那份深藏心底的爱与思念。因为,真正的亲情,从来就不拘泥于形式,它流淌在血液里,融化在每一个充满温度的细节里。而那一声包含万语千言的 称呼 ,就是重逢的序曲,是弥合时间裂痕的第一步,也是让那份父子/女情,在久别重逢的刹那,重新焕发光彩的魔法。勇敢地去表达吧,那份发自肺腑的 称呼 ,永远都是最动听的旋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