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写作者应该怎么称呼他?称谓选择大解析

这个问题,说来也怪,似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几个词儿——“作者”、“写手”、“码字工”…… 可真要细琢磨,你会发现这里头门道多着呢,绝非表面上那么简单。一个称呼,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我们对一个职业、一个群体乃至一种生活方式的理解、尊重,或者,有时也带着那么一丝丝的轻蔑。所以, 写作者应该怎么称呼他 ?这真不是个小问题。

你想啊,这世间行当千千万,哪一行哪一业没个约定俗成的“江湖规矩”?医生,我们尊称“大夫”或“医生”;老师,自然是“老师”;建筑工人,以前叫“匠人”,现在普遍是“师傅”。可到了写作者这儿,就像一锅煮沸的粥,各种称谓咕嘟咕嘟冒泡,从古至今,从庙堂到市井,那叫一个五花八门。你敢说,你每次脱口而出的那个词儿,都恰如其分?都带着你心里最真诚的那份考量?我敢说,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随大流,甚至带着刻板印象,把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灵魂,生硬地塞进了某个标签里。

我常常琢磨这事儿。作为一个旁观者,也作为一个偶尔也会在键盘上敲敲打打的人,我看到过太多种“称谓的景观”。有些称谓,透着一股子雅致,比如“ 文人 ”、“ 撰稿人 ”,这听起来就带着墨香,带着几分传统士人的风骨,仿佛那人在案前,焚香沐手,笔走龙蛇,字字珠玑。这时候你叫他一声“先生”,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比如金庸先生、鲁迅先生,那份沉甸甸的文化积淀,那份被世人景仰的地位,一声“先生”,便足以概括万千敬意。这份“先生”的称谓,不仅仅是对年龄的尊重,更是对其作品、其思想、其人格魅力的由衷认可。

深入探讨:写作者应该怎么称呼他?称谓选择大解析

可话说回来,不是所有写字儿的都能配得上“先生”二字。那批奔波在新闻前线,日夜赶稿的 记者 编辑 们,他们是文字的搬运工,更是真相的记录者。你叫他们“老师”,或者直接呼其名,配以“老师”的后缀,比如“王老师”、“张老师”,这往往是一种行业内的通用礼节,带着那么点儿敬意,又很亲切。他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字从业者,他们的工作,需要专业素养和严谨态度,一个“老师”的称谓,恰好点明了这份专业。

再往细了说,现在这年头,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能成为 创作者 。自媒体兴起,各路“大V”、“博主”层出不穷。他们写文章,拍视频,甚至只是在社交媒体上敲几行字,都能引来关注。这时候,我们该怎么称呼他们?是“博主”?是“UP主”?还是简单粗暴地叫一声“大神”?我觉得这得看语境和关系。如果你是他的忠实粉丝,那一声“XX老师”、“XX大大”,饱含了倾慕和学习之心,完全没问题。那是一种基于内容的认同和精神上的追随。但如果你只是个路人,随便扔一句“写手”,甚至带点儿不屑的“码字工”,那感觉就完全变了。

码字工 ”这个词儿,我个人是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它真实,带着点儿自嘲,也带着点儿对这行当辛苦的无奈。你看那些网文作家,日更万字,为了流量,为了榜单,那真是手指头在键盘上飞舞,像极了流水线上的工人,把一个个汉字码成故事。他们自嘲“码字工”,那是对自身辛劳的清醒认知。可恨它,是因为外人说起来,常常带着一种“不值钱”的意味。仿佛写字就是敲键盘,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情感,更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技巧。他们把一个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职业,简化成了一项机械劳动,这简直是莫大的误解!

所以, 称谓的背后,往往藏着对职业的认知和价值判断 。你用什么词儿,就说明你把这个写字的人放在了什么位置上。

我有时候听人管那些做文案、写广告词的朋友叫“ 写手 ”,这个词儿嘛,乍一听,中性偏贬义。在某些语境下,“写手”听起来就像是代笔,或者缺乏原创性,只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书写。当然,如今许多专业的内容创作者,特别是那些为品牌撰写宣传文案、为电商平台撰写商品描述的,他们也自称“写手”,但那往往是带着一种自嘲的、对工作性质的精准描述。可如果一个外行人,不分青红皂白,对一位严肃文学作家,或者一个呕心沥血的剧本创作者,也轻飘飘地一句“写手”,那多半会让人觉得不适。你仿佛在说,你做的事情,就是动动笔杆子,没啥大不了的。这简直是对他们创意、心血和才华的极大漠视。

那“ 作者 ”呢?这个词儿,似乎是最普遍,也最稳妥的。它是对一个事实的陈述:此人有作品问世。一本书的“作者”,一篇文章的“作者”,一个剧本的“作者”,都是名正言顺。它不带褒贬,只是一个中性的身份指代。但它也有其局限性,比如你对一个正在创作中,尚未有公开发表作品的人,或者一个以文字为生,但作品以短小、即时性为主的(比如微博段子手),直接称呼“作者”,听起来可能就有点儿远。

我个人偏向于,在不确定或者初次接触时,用“ 老师 ”或者“ ”来称呼那些以文字为业的人。这既包含了基本的尊重,也预留了空间,可以根据后续的交流和了解,再调整称谓。比如,我知道某位老师是知名的专栏作家,我可以尊称他为“XX老师”,这比直接喊他的名字要显得更得体,也更尊重他的专业成就。如果知道他有自己的笔名,比如“三叔”、“南派”,直接用笔名也是一种亲近和认同。

更深层次一点,关于“ 创作者 ”这个词儿,我特别喜欢。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更扩展到了所有以创意为核心的产出。一个写小说的,一个写诗的,一个写剧本的,一个写歌曲的,甚至一个写代码的,只要他的工作核心是“创造”,是“从无到有”,是“赋予意义”,那他就是创作者。这个词儿,带着一种对智力劳动、精神劳动的高度肯定,它承认了文字背后思想的涌动,灵感的迸发,以及构建世界的能力。当你称一个人为“创作者”时,你是在说:我看到了你的付出,我看到了你的巧思,我看到了你的独一无二。

想想看,当一个文字工作者,听到别人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您是真正的 创作者 啊!”那份心头涌起的暖意,远比简单一句“你是个写文章的”要来得强烈和深刻得多。这不仅仅是对他劳动成果的认可,更是对他生命状态的理解和尊重。因为写作,很多时候,是一件非常孤独、非常耗费心神的事情。它需要你把自己掏空,需要你把生活揉碎了再重组,需要你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想法,变成可以被触摸的文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种生命的拓展。

当然,也有那么些个场景,亲近的朋友之间,或者行业内部,大家彼此开玩笑,互相称呼“老王 笔杆子 硬啊”、“小李 码字儿 真快”,这带着一股子江湖气,一种互相认可的调侃,那也是人情味儿的一种体现。这就像你和厨房里的师傅说“老王,你这掌勺的功夫真是一绝”,这话里带着烟火气,也带着真心实意的夸赞。这和外人轻佻地一句“他就是个厨子”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到底 写作者应该怎么称呼他 ?我的答案是:看语境,看关系,更要看你心里对这份职业的 尊重程度 。如果你想表达的是敬意和认可,那么“先生”、“老师”、“创作者”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想表达的是专业性和合作关系,那么“撰稿人”、“编辑”、“记者”可能更贴切。如果你只是想进行一个客观描述,那么“作者”是中规中矩的选择。而那些带着轻视或误解色彩的词汇,比如随意地称呼为“写手”或带着嘲讽意味的“码字工”,则应该慎用。

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而称谓,正是这力量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一个符号,更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我们如何看待他者,如何看待那些以文字为生的人,那些用笔墨丈量世界、用键盘编织梦想的人。所以,下一次,当你准备开口称呼一位写作者时,不妨多想一秒,选一个最恰当、最能表达你心意的词儿。这,也是一种对文字的敬畏,对人格的尊重。毕竟,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地耕耘文字,他们,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名分和敬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