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官场称谓:细说古代官员如何称呼同僚,官场那些事儿

要说古代官员们怎么称呼 同僚 ,那可真是个大学问!远不像电视剧里喊两声“大人”那么简单。称谓这东西,可不光是喊个名字,里面藏着官场的规矩、人情,甚至站队和心思呢!

我爷爷那辈儿,家里就有些旧书,讲的就是这些官场礼仪。小时候没事儿翻着看,觉得比评书还热闹。别看那些官员一个个正襟危坐,背地里的称呼,那叫一个五花八门,简直就是一出精彩的戏。

先说说最常见的。同朝为官,总得有个正式的称呼吧?那时候流行 “官职+姓” 。比如,你是礼部尚书王大人,那别人就尊称你“王尚书”。要是级别差不多,或者想显得客气点儿,就叫“王大人”。这种称呼,四平八稳,谁都挑不出毛病,属于官场上的安全牌。但是,注意,这只是在公开场合或者比较正式的场合才用。私底下,谁还这么叫啊?

古时候的官场称谓:细说古代官员如何称呼同僚,官场那些事儿

关系好点的,那就得玩点花样了。比如,同一个进士出身的,那叫 “同年” 。这“同年”可不是随便叫的,那代表着一起熬过科举的战友,是过命的交情!就像现在大学同学一样,天然就亲近几分。有了这层关系,说话也随便多了,可以直呼其字,甚至开开玩笑。当然,玩笑也不能太过火,毕竟官场如战场,一不小心就得罪人了。

还有一种,是按 籍贯 来称呼。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京城当官,谁还没几个老乡啊?同是江苏来的,那就是“苏兄”、“苏老”;同是浙江来的,那就是“浙翁”、“浙贤”。这种称呼,拉近了距离,也方便抱团取暖。你想想,身在异乡为异客,遇到个说家乡话的,那感觉能一样吗?

当然,官场里最讲究的还是 资历 。谁的官大,谁的年龄大,谁的资格老,那称呼上就得体现出来。晚辈对前辈,那必须毕恭毕敬,称呼“老大人”、“老先生”。这“老”字,可不是随便加的,那是对人家资历的尊重。要是你仗着年轻气盛,对老资格的官员不敬,那可就等着穿小鞋吧!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那些特殊的称呼了。有些官员,因为某种原因,得了特殊的称号。比如,哪个官员以清廉著称,那大家就尊称他“某清官”。哪个官员以能干著称,那大家就称他“某能吏”。这些称号,可不是自己封的,是老百姓和同僚们公认的。得了这样的称号,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对了,还有一种很微妙的称呼,那就是 “执事” 。这个词,听起来很谦卑,其实里面藏着小心机。一般来说,下级对上级,或者有求于人的时候,才会用这个称呼。比如,你想找某个官员帮忙,就可以客客气气地说:“某事还请执事费心”。这“执事”一出口,对方就知道你什么意思了,办不办事,那就另说了。

当然,官场上也有一些 贬义的称呼 。比如,哪个官员贪赃枉法,老百姓就背后骂他“狗官”、“赃官”。哪个官员只会溜须拍马,同僚们就暗地里嘲笑他“马屁精”、“某某的门下走狗”。这些称呼,虽然不能摆在明面上说,但却反映了大家对这个官员的真实评价。

所以说,古代官员之间的称呼,可不是一件小事。它反映了官场的等级、人情、规矩,甚至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权力斗争。透过这些称呼,我们仿佛能够看到那些官员们在官场上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样子。

想想看,每天早上上朝,面对着满朝文武,每个人都得琢磨着该怎么称呼别人,又该怎么回应别人的称呼。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得罪人,甚至惹来杀身之祸。这官场,真不是人待的地方啊!

现在电视剧里演的那些官场戏,很多都忽略了这些细节。动不动就“大人”、“大人”地叫,显得特别苍白无力。真正的官场,远比电视剧里演的复杂得多,也精彩得多!每一个称呼,都像一枚棋子,牵动着整个官场的风云变幻。所以下次看古装剧,不妨多留意一下里面的称呼,或许能发现更多有趣的细节呢。

总而言之,古代官员称呼同僚,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表达,更是官场文化的一种体现,充满了智慧、权谋和人情世故。这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