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那棵老槐树,也不知道是从哪年哪月就开始扎根了,每年夏日里,都像个老爷爷似的,把浓密的绿荫撒得满地都是。往常,树下总是大爷大妈们摇着蒲扇,家长里短地掰扯着。可这几天,树底下的话题,那是出奇地一致,都绕着一个人打转——村里, 新来了主任 。
这不,前两天,一辆崭新的白色小轿车,带着一股子城里的味儿,就这么慢悠悠地开进了村子。停在了村委会门口,车门一开,下来个小伙子,看起来也就三十出头,穿着件笔挺的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一下车,就微笑着环顾四周,那眼神,带着点好奇,又有点审视,你说不清是啥感觉。我们村支书,老王头,搓着手,一脸堆笑地迎上去,声音比平时都高了八度:“哎哟,小李主任,您可算来了!”
“小李主任”这称呼一出口,得, 村里新来了主任怎么称呼 这事儿,就在我们村炸开了锅。你说说看,一个新来的干部,还是个主任,这可不是小事儿。以前,村里头谁家有个事儿,找村长、找支书,那都是老熟人,见面不叫名儿,就喊声“老哥”、“大姐”,或是“老王”、“老张”,亲切自然。可这“主任”两个字,听着就规矩,就讲究,就带着那么点儿距离感。

那天晚上,我家隔壁的二狗他妈,端着碗饭,半是好奇半是抱怨地问我:“你说,这新来的小李主任,咱以后咋叫啊?叫‘主任’吧,听着怪生分,跟城里那些单位似的;不叫‘主任’吧,又怕不合规矩,让人觉得咱没文化,不懂礼数。”她这话一出口,我心里可不是也犯嘀咕嘛。是啊, 村里新来了主任怎么称呼 ,这可真不是一句简单的事儿,里头可藏着不少咱们乡村的 人情世故 ,还有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 规矩 。
先说这“主任”的称呼吧,那是官方的,正式的,没错儿。你在村委会大院里,或者开会的时候,喊一声“李主任”,那是板上钉钉的准没错。可出了村委会的门,走到田埂上,碰到正在地里干活的老乡,或者在小卖部门口买包烟,你还一口一个“李主任”,是不是就有点儿“端着”了?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儿“烟火气”。咱们村里人,讲究的是个“亲近”,是个“熟络”。你一个外来的干部,咱们都想看看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不是真心想为村里办事儿,是不是能跟咱们打成一片。这称呼,就是个试探,也是个信号。
就说我们村的老陈,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文化不高,但心眼儿好,最讲究个“情分”。头回碰见新主任,老陈在地里,晒得黑里透红,见主任往这边走,手里还拿着个笔记本,估计是要了解情况。老陈有点手足无措,也不知道该叫啥。他平日里见谁都喊一声“哥”或者“兄弟”。这回,他想了半天,才憋出一句:“那个……领导,您渴不?”主任听了,愣了一下,然后笑呵呵地说:“不渴不渴,大爷您忙着。”你看,这“领导”两个字,既没叫错,又带着点敬意,还挺自然的。虽然主任年纪比老陈小一大截,但老陈喊他“领导”,表达的是一种对职位的尊重,又没那么生硬。这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做法。
可也有那不按常理出牌的。村里有个二愣子,脑筋总是转不过弯来。他听大伙儿议论 新主任怎么称呼 ,有人说叫“小李”,有人说叫“主任”,他就给听混了。结果有一次,主任到他家去走访,了解扶贫情况。二愣子一看,哎呀,主任来了!他立马扯着嗓子喊:“小李主任,你可来了!快屋里坐!”那声音,大得整个胡同都听见了。主任听了,嘴角抽了抽,大概是觉得这称呼有点怪,但也没说什么,就笑了笑。事后,村里人说起这事儿,都笑得直不起腰。这“小李主任”虽说听着怪,可你仔细琢磨,又有点意思。既有“小李”的亲近,又有“主任”的尊重,算是个混搭风。但这玩意儿,得看主任的脾气,要是遇到个较真儿的,可能心里就不舒服了。
所以说, 村里新来了主任怎么称呼 ,这事儿真没个定数,得看情况,更得看人。
首先, “身份” 很重要。你是什么身份?是普通的村民,还是村里的干部?是村委会的,还是学校的老师?这都影响你的称呼。比如说,老王支书肯定得叫“李主任”,那是工作关系;村小学的李老师,可能就叫“李主任”,或者直接叫“小李”,毕竟都是知识分子,可能更随意些。而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就得多琢磨琢磨了。
其次, “年龄” 是个大学问。如果新主任比你大,你喊一声“李哥”或者“李叔”,或者直接“李主任”,那都行。要是他年纪轻,比你小,像我们村这个小李主任,你还喊他“李叔”,那不就乱套了嘛。喊“小李”或者“李子”,这是带点长辈对晚辈的亲昵,也显得他融入咱们村子了。但你总不能一开始就这么叫吧?总要先摸摸他的脾气,看看他是不是个“随和”的人。要是他板着脸,你就老老实实喊“主任”;要是他爱开玩笑,那偶尔喊一声“小李”,他可能还觉得你亲近呢。
再来,就是这 “场合” 了。在正式场合,比如村里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或者有什么上级领导下来视察的时候,你嘴里必须得是“李主任”、“李主任”的喊着,那叫一个字正腔圆,一丝不苟。这不仅是对主任的尊重,也是对整个会议、对上级的尊重。可要是在村里小饭馆吃碗面,或者在巷口碰到,他手里还提着两棵白菜,你说这时候你还板着脸叫“李主任”,是不是有点“作”了?这时候,一句“主任,您买菜呢?”或者“小李,今儿个吃什么好吃的?”这种带着生活气息的问候,反而更显得自然,更拉近距离。
还有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那就是 “新主任的脾气秉性” 。这人要是平易近人,爱说爱笑,见了谁都主动搭话,那大家自然就敢叫得亲近些。也许过不了多久,大家就都喊他“小李”了,甚至有调皮的孩子直接喊他“小李哥哥”。可要是他总是一副“官相”,板着个脸,或者说话总是官腔官调,那大家自然而然就会用最正式的“主任”来称呼他,保持距离。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或者说,一种“自我保护”。
就拿我们村这个小李主任来说吧。他来了有半个月了,我观察了一下,这小伙子,看着挺精神,也挺有文化。第一次跟村民座谈,他没直接坐主席位,而是搬了个小板凳,坐在我们中间,还自己倒了杯水。说话也不打官腔,都是大白话,问的也都是老百姓关心的事儿。他不是那种一来就大刀阔斧要干嘛的人,而是先听,先看,先问。有几次,他下村走访,碰到我们这些大妈,还主动帮我们提菜,或者帮着推一把三轮车。你说,这样的人,你还一个劲儿喊他“李主任”,是不是有点儿显得你太不懂事了?
所以,现在村里很多人,看他脾气好,也都开始慢慢改口了。年纪大的,会喊他“小李”;年纪差不多的,或者有点文化,会叫他“李哥”。当然,正式场合,或者跟他汇报工作,大家还是会叫“李主任”。这不就是咱们村里 人情 和 规矩 的巧妙融合吗?
说了这么多,其实 村里新来了主任怎么称呼 ,这背后反映的,是咱们老百姓对新干部的一种期待,一种观察。我们看的不光是你的职称,你的头衔,更看重的是你这个人,你的心。你是不是真心想为我们村里办事儿?你是不是能和我们这些老百姓打成一片?你是不是能把我们村子的事儿,当成你自己的事儿?这称呼,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你的看法,也映照出你和我们之间的距离。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称呼,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你想想,你一声“小李主任”,他心里可能咯噔一下,觉得你是把他当“官”了;你一声“小李”,他心里可能暖洋洋的,觉得你是把他当“自己人”了。这其中的奥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当然,也有人说,管他呢,爱咋叫咋叫,反正都是主任。这话听着糙,但也有那么点道理。你真诚待人,不管你叫他“主任”还是“小李”,他都能感受到你的善意。但反过来,如果你心里不情愿,嘴上喊得再甜,人家也能品出味儿来。所以,最根本的,还是那颗 真诚的心 。
归根结底, 村里新来了主任怎么称呼 ,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它是乡里乡亲几十年生活磨合出来的 约定俗成 ,是人情练达的 智慧结晶 。它像那老槐树,根扎得深,枝叶繁茂,看似随意,实则处处透着讲究。这称呼,是咱们村里人情味儿的一种体现,也是咱们乡村社会里,最朴素也最真实的 交流艺术 。等哪天,大家都能自然而然地喊一声“老李”、“小李”,或者像对自家亲戚一样,直接叫名字,那说明,这个新主任,是真的融入我们村了,也真正成了我们村里的一份子。那时候,就再也没有人会纠结 新来了主任怎么称呼 这事儿了。因为,他已经不再是“新来的”,而是“自己人”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