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怪,这些年,我总觉得称呼这事儿,比画画本身还复杂。以前多简单啊,画画的,不是画家就是画师。可现在你再瞧瞧,打开电脑,刷刷手机,满世界都是光影色彩,可那些把它们变出来的人,你该怎么叫他们?“哎,那个画画的!”——这多笼统啊,跟喊“那个搞电脑的”有啥区别?简直就是一种“失语症”的体现,不是吗?
我有个朋友,学的是国画,毕业那会儿,他雄心壮志,说要当个大画家,那种笔墨纸砚、仙风道骨的。结果呢?没多久,他开始接一些商业插画的活儿,又学着在iPad上画表情包,再后来,连游戏概念设计都沾边了。现在你问他,你是干嘛的?他挠挠头,笑得有点无奈:“我就是个……画画的呗。”你说,他是“画家”吗?好像又不太对味儿,毕竟他没去卢浮宫办个展。他是“画师”吗?那又太像旧时手艺人了,可他明明玩着最前沿的数字板子。这种身份的模糊与流动,是这个时代给所有创作者设下的“迷宫”。
你看,首先得掰扯掰扯那几个老词儿。 画家 ,这个词,自带一种神圣的光环,是不是?听着就让人联想到艺术殿堂里那些名垂青史的大师,梵高啊,毕加索啊,齐白石啊。它暗示着一种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一种脱离世俗的格调。当一个人自称“画家”的时候,他心里可能藏着一种孤傲,或者说,一份对纯粹艺术的执着。可如今,如果我随随便便指着一个画卡通头像的年轻人说“这位画家”,你听着是不是也觉得有点别扭,甚至带着一丝调侃?“画家”的分量太重了,它似乎要求你得有画廊,有展览,有评论家为你背书,才能“名正言顺”。

那 画师 呢?这个词,就显得接地气多了,也古朴多了。它让人想起过去那些坐在街边,给人画肖像的;或者在古建上描龙画凤的工匠;再或者,是那些在画坊里,按照订单需求,一笔一笔完成作品的手艺人。它强调的是“技艺”,是“匠心”,是为他人服务、解决具体问题的“技术”属性。在传统的语境里,画师可能更多的是指那些精通某种绘画技法,以绘画为生,但可能不一定被冠以“艺术家”之名的人。但在现代,尤其是在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下,“插画师”、“原画师”这些词汇的流行,又让“师”这个字焕发了新的生机,它不再仅仅是“工匠”的代名词,反而成了“专业”和“细分领域”的象征。
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是:这些传统词汇,已经无法完全涵盖今天那些拿起画笔(或者触控笔)的人了。他们像变色龙一样,适应着时代的每一个角落。
你瞧,那些为杂志、书籍、广告,甚至是包装盒绘制图像的人,我们叫他们 插画师 。这个词特别精准,它明确了作品的功能性——“插”入文字或产品之中,起到辅助或点睛的作用。他们可能用马克笔、水彩,也可能用Photoshop、Procreate,工具五花八门,但目的殊途同归。而那些浸淫在二次元世界里,画漫画的,自然是 漫画家 ;画条漫、表情包的,可能就是 条漫作者 或者 表情包创作者 。他们笔下的人物,眉飞色舞,充满叙事感,这和传统意义上的“画家”又拉开了距离。
还有更酷炫的,在游戏、动画、电影行业里,有一群人简直是造梦者。他们是 原画师 ,负责把那些天马行空的概念具象化,一张张设定图,就是整个世界的基石; 分镜师 ,把剧本变成一格格动态画面,节奏感和叙事能力缺一不可。再往深了去, 建模师 、 渲染师 、 特效师 ,这些听起来跟“画画”似乎没直接关系,但他们的工作,哪一样不是基于强大的视觉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他们把二维的图纸,变成了能在屏幕上旋转跳跃的虚拟存在。他们用代码和光影,构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数字宇宙。你说,这算不算“画画”?当然算!只是画板变了,画笔变了,甚至连“颜料”都成了数据流。
数字化浪潮是最大的催化剂。现在随便找个年轻人,给他一块数位板,他就能在屏幕上“涂涂画画”。于是,“ 数字艺术家 ”这个词应运而生,它像一个巨大的箩筐,把所有使用数字工具进行艺术创作的人都装了进去。这其中,有纯粹的观念表达者,也有商业项目的实践者。他们可能沉迷于算法生成艺术,也可能热衷于NFT数字藏品的铸造。这个称谓,透露着一种前卫、技术和跨界的味道。
更有趣的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人都能成为“创作者”。那些在抖音、小红书上分享手绘教程的,那些在B站上直播作画过程的,那些把自己的画印成周边商品售卖的,你该怎么称呼他们? 博主 ? UP主 ? 内容创作者 ?这些称呼,似乎更侧重于他们的“传播”属性,而非“创作”本身。可他们实实在在地在“画画”啊!有时候,我甚至觉得“ 画画的 ”这个最原始、最朴素的表达,反而成了最包容、最真实的称谓。它去除了所有标签,只剩下最核心的动作——“画”。
我常常在想,这种称呼上的“词穷”或者说“多元”,是不是也折射了我们对“艺术”和“创作”边界的重新定义?以前,艺术是高高在上的,有门槛的。现在呢?艺术可以很生活化,可以很商业化,可以很科技化。它不再局限于画框,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形式。当艺术的形态变得如此丰富,我们又如何能用一两个固定的词汇去框定那些创造它的人呢?
或许,我们根本就不需要一个统一的、完美的称呼。就像一条奔腾入海的河流,它在不同的河段有不同的名字,时而叫“溪”,时而叫“江”,时而叫“河”,但它始终是那条水流。那些“画画的人”也一样,他们可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者从事不同的项目时,给自己贴上不同的标签。今天他是 游戏原画师 ,明天可能成为 独立插画师 ,后天说不定就是 纯艺画家 了。这种身份的流变,不正说明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吗?
所以,如果非要给个答案,我觉得,最稳妥的办法,还是得看语境,看具体的作品和他们所处的行业。遇到一位画油画的老先生,尊称一句 画家 ,准没错;跟朋友聊起一个专门画漫画的哥们儿,直接说 漫画家 ,大家也秒懂;碰到那些玩数字艺术的年轻血液,称他们为 数字艺术家 ,更显尊重和时髦。而当你实在不知道怎么开口时,一句轻描淡写的“ 他是搞画画的 ”或者“ 她是位创作者 ”,也未尝不可,它保留了最大的善意和包容。
毕竟,称谓终究只是一个符号,它试图去定义和归类。但人类的创造力,往往是拒绝被轻易定义和归类的。那些拿着笔(无论是毛笔、铅笔还是光笔)的人,他们内心涌动着对美的渴望,对世界的表达欲,这才是他们最核心的本质。至于外面怎么称呼,也许在他们投入创作的那个忘我瞬间,根本就不重要吧。他们只是,纯粹地,在画。而我们,就享受他们画出来的那个世界,这就够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