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这“亲妹妹官方怎么称呼自己”啊,听着就有点儿意思,好像妹妹这个身份,还有个什么《官方指南》似的。但凡是跟家沾边的,哪儿来那么多规规矩矩的“官方”?在我看来,这官方,更多的是一种心照不宣,一种约定俗成,甚至,就是一种骨子里化不开的、只属于家人之间的默契。
我有个妹妹,比我小三岁,打从她会开口说话,家里人就都叫她“小妹”,或者直呼其名。至于她自己,那时候小嘛,哪懂什么“官方不官方”?她对外人,尤其是那些陌生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开口就是“我是XXX的妹妹”,指着我或者我哥,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那种小动物求关注的纯真。那会儿,她对“妹妹”这个称呼,可真是“官方”得不得了,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她有哥哥姐姐罩着,是个家里疼爱的小不点儿。那种自我介绍,与其说是自称,不如说是带着点炫耀、带着点依附的小聪明,仿佛在说:“看,我有靠山,我属于这个家,我是个有身份的人!”
后来,她慢慢长大,上了小学、中学,进入青春期那会儿,你再让她对着外人说“我是XXX的妹妹”,她准能给你一个白眼,或者干脆装作没听见。那时候的“官方”称呼,就变成了她的名字。比如说,我妈带她去串亲戚,亲戚问:“这是谁家闺女?”她会大大方方地说:“我是XXX。”那个“妹妹”的标签,仿佛一下子就隐形了。不是她不认这个身份,而是她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自己的小宇宙,不再愿意被一个“谁的妹妹”的附加属性来定义自己。她想要的是“我是我自己”,这才是她内心深处,关于自己,最“官方”的认知。你说这变化,是不是特别真实?从前那个巴不得贴满“妹妹”标签的小丫头,如今只想做回她自己。

可有趣的是,这种“官方”的转变,又不是绝对的。有时候,特别是在我们家人面前,或者在外遇到需要“亮明身份”的场合,比如我出了什么事,她去学校或者单位帮我跑腿,这时候,“我是他妹妹”这句话,又会以一种极为自然、不假思索的方式脱口而出。那语气里,不再是小时候的撒娇和依附,而是一种带着责任、带着维护的坚定。我曾经有次在外地住院,家里人赶过去,她就站在我病床边,医生问:“家属是?”她条件反射地说了句:“我是他妹妹。”那一瞬间,那个声音,那种眼神,不是什么官方的职称,却比任何职称都来得郑重、来得有力。你能够明显感受到,那句话里蕴含着的情感,是那种血浓于水,是那种“你是我的亲人,所以我为你而来”的无言宣言。这种时候的“妹妹”,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它简直就是一枚勋章,一份证明,证明了她跟我之间,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亲缘。
再说说她自己怎么“官方”地称呼自己。其实,对于亲妹妹来说,很多时候,她们根本不需要“称呼”自己为“妹妹”。这个词,更多的是别人对她们的称谓,或者她们在对外介绍与哥哥/姐姐关系时的一种表达。当她和朋友聊天,提到我的时候,她通常会说“我哥怎么怎么样”,或者“我姐怎么怎么样”,而不是“我这个妹妹怎么怎么样”。对吧?就像我提到她,我肯定说“我妹妹”,我不可能说“我这个哥哥怎么怎么样”。这是一个视角的问题。所以,当她想“官方”地表达自己的身份时,往往是站在别人的参照系里,以“我是谁谁谁的妹妹”这种形式出现。
而这种“官方”的表达,还有各种各样的变体,充满了我们家的小秘密和外人不懂的梗。比如,我俩吵架了,她气鼓鼓地对着我爸妈告状,那声音能把房顶掀翻:“爸,妈,你看看你家那儿子/女儿,太过分了!!”你看,这时候她会刻意不说“我哥/我姐”,而是用一种拉开距离的、带点儿小抱怨的语气,仿佛瞬间把自己剥离出了“妹妹”这个身份,变成了独立的个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审判我。可一旦我被老爸老妈训了,她又会悄咪咪地凑过来,用胳膊肘碰碰我,压低声音说:“哥/姐,你没事吧?别往心里去。”这时候,那个“妹妹”又回来了,带着她特有的关心和暖意,像个小棉袄。这种变化,你很难用一个固定的“官方”来定义,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流动,一种身份的弹性。
当然,我们家还会有一些更不“官方”,但却更“地道”的称呼。比如我妈,有时候直接喊她的小名,喊得特别亲昵,那种音调,只有妈才能喊出来。我爸呢,偶尔会逗她,叫她“小丫头”,或者“臭丫头”,嘴上不饶人,眼神里却满是宠溺。我有时候也会故意逗她,叫她“喂”,或者“你个小不点”,她就气得跳脚,然后回我一句“你个老头子/老太婆”。这些,都不是什么“官方”称呼,但却构成了我们家庭语言中最真实、最生动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描绘出了一个妹妹,在家庭内部,是如何被定义、被感受、被表达的。而这些,最终都会内化成她对自己的认知,哪怕她对外只用一个简单的名字。
这其实也引申出一个更有趣的问题: 什么才算是“官方”? 是白纸黑字写出来的?还是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对于“亲妹妹”这个身份,我认为,真正的“官方”,不是谁规定出来的,而是来源于血缘、亲情、时间共同编织而成的,那个深植于心的认同感。她可以对外介绍自己是“我叫XXX”,可以对朋友说“这是我哥哥/姐姐”,但她内心深处,永远知道自己是这个家庭里,那个被爱着的、独特的“妹妹”。这种认知,不需要特意去强调,也不需要反复去表述,因为它早就融进了骨血里,化作了日常的点滴。
就像我妹妹现在已经是个大人了,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偶尔我们兄妹俩在外面偶遇,或者一起参加什么活动,别人不认识她,通常会问:“这位是?”我还没开口,她就会微笑着,很自然地补充一句:“我是他妹妹。”这短短几个字,包含了太多层意思。它既是她对我关系的确认,也是一种介绍她自己的方式。这种介绍,不再是孩童时期的依附,也不是青春期的羞涩,而是一种成熟的、带着点骄傲的、对这份亲情的坦然接受和展示。你看,兜兜转转,好像又回到了原点,但内涵却变得更加丰富和沉甸甸了。
所以,要我总结“亲妹妹官方怎么称呼自己”,我觉得这压根儿就不是一个能用一个固定答案来回答的问题。它像一条流动的河,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不同的情境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小时候的直白,长大后的内敛,再到成熟后的坦然,每一种“称呼”,每一种表达,都折射出妹妹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微妙变化,以及她与家人之间,那份独一无二、不断进化的亲情。或许,最“官方”的,就是那份无论她如何称呼自己,我们都知道,她就是我们心里那个无可替代的“亲妹妹”,就这么简单,也这么复杂。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