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 “高文化的人” ,这五个字本身就有点意思,有点微妙。谁来定义“高文化”?我自己吗?别人吗?这年头,贴标签的事情太多了,给自己贴,给别人贴,贴得人都麻木了。不过,既然你问了,我就试着说说,一个自诩有点文化,或者别人觉得我有点文化的人,会怎么称呼自己。
先说最简单的情况吧。日常生活中,谁没事儿老想着自己是不是“高文化”?直接叫名字,或者更随意点,外号、绰号,甚至直接省略称谓,一个眼神,一个语气,彼此就心领神会了。越是关系亲近的人,越是会用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称呼,什么“老王”、“小李”、“胖子”,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谁管你文化高不高。
但是,如果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学术会议、文化沙龙,或者需要正式自我介绍的时候,情况就复杂了。直接说“我是个高文化的人”?那也太傻了吧!肯定会引来一片侧目,搞不好还会被当成是来砸场子的。

这时候,更常见的做法是,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学术兴趣。比如,我是研究历史的,我会说“我是从事历史研究的”,或者“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 这样既表明了身份,又避免了不必要的炫耀,显得比较谦逊和得体。毕竟,真正的 高文化 ,不是靠嘴上说的,而是体现在你的言行举止、你的思考方式、你的为人处世之中。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面对自己不太认可的人,或者是一些自己不太喜欢的圈子,有些人可能会故意用一些“反讽”的称呼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比如说,明明自己很懂行,却故意说“我就是个爱好者”,或者“我只是随便看看”。这种做法,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和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产生冲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被卷入一些无意义的争论。说白了,就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当然,也有一些人会比较直接,他们会用一些比较明确的身份标签来称呼自己,比如“作家”、“艺术家”、“学者”,等等。这种做法,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别人了解自己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定位,让自己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 高文化 的人,应该有一种自觉的意识,那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真正的文化,不是一种固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精神。所以,无论用什么称呼来称呼自己,都应该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时刻提醒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还有很多路需要走。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以前认识一位老先生,学识渊博,精通多种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很深的研究。但是,他从来不以“文化人”自居,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一个“读书人”。 我觉得,“读书人”这个称呼,就很好地体现了 高文化 的人的特质,那就是对知识的尊重,对学习的热爱,以及对自身不足的清醒认识。
所以, 高文化的人怎么称呼自己?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心态下,会有不同的选择。但是,无论怎么称呼,都应该体现出一种谦逊、谨慎、务实的态度,都应该保持一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精神。这才是最重要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