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十六抬棺的人怎么称呼?不止是杠夫,背后讲究多着呢

一说起十六抬棺,你脑子里是不是瞬间就有画面了?黑压压的一片人,一口沉重的、雕着繁复花纹的巨棺,那种肃穆到让人不敢大声喘气的氛围。那问题来了,这群人,这十六个抬着棺材的汉子,我们该怎么称呼他们?

直接叫“抬棺材的”?太糙了,太不讲究了。这就好比管御厨叫“做饭的”,瞬间就没了那份身份和技术含量。

在行内,或者说在那些还保留着土葬仪轨的老地方,他们有一个极其响亮且专业的称呼—— 杠夫

解密十六抬棺的人怎么称呼?不止是杠夫,背后讲究多着呢

没错,就是 杠夫 。这个“杠”字,指的就是他们肩上扛着的那根粗壮的抬杠。这个“夫”,则带着几分旧时对体力劳动者的敬称,类似于“脚夫”、“纤夫”。听起来简单,一个字一个字拆开都认识,但合在一起,就代表了一个完整的行当,一门古老的技艺,一种对逝者最后的、沉甸甸的尊重。

你可千万别小看了 杠夫 这个职业。这绝对不是说,你随便从村里找十六个膀大腰圆的汉子就能干的活儿。差远了。

首先,十六抬大棺,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丧葬规格,古时候非王侯将相不能享用。能用得起这种仪仗的,家里非富即贵。所以,这趟活儿,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棺材落地?那是最大的忌讳,是对逝者的大不敬,也是对主家的奇耻大辱。所以,这十六个人,必须是经过严格训练、配合默契的团队。

而这个团队的核心,是他们的领头人,被称为“ 杠头 ”。

杠头 可不是力气最大的那个,而是最有经验、最懂规矩、最有眼力见儿的那个。他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或者一个最关键的位置,整个行进的节奏、方向、起伏,全靠他用口中的“号子”来指挥。那号子,你听着可能觉得就是些“嗨哟嗨哟”的调调,但里面门道深着呢。什么时候该起,什么时候该落,什么时候换肩,什么时候过门槛,全在号子的一扬一挫之间。

十六个 杠夫 ,听着 杠头 的号子,脚步要完全一致,呼吸都要在一个频率上。他们有一种绝活,叫“蜻蜓点水”,就是过一些窄路或者不平坦的地方,棺木在他们肩上会有一种极其轻微的上下起伏,像蜻蜓点水一样,但整个棺材的水平线却稳如磐石。还有一种叫“凤凰三点头”,是在出殡和下葬的关键节点,棺材前端会有三次明显的下沉再抬起的动作,仿佛凤凰点头致意,这既是礼仪,也是技术的展现。

所以你看,他们是 杠夫 ,更是艺术家,是最后的“引路人”。他们用肩膀,扛起了一个生命的终点,也扛起了一个家族的颜面和哀思。

当然,除了 杠夫 这个最核心、最通俗也最专业的称​​呼,在不同的语境和地区,也有些别的说法。

比如,在一些更讲究文化底蕴的场合,会用到一个非常古雅的词—— 执绋(zhí fú) 。这个词源自古代,本意是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子的人。后来泛指送葬的人,但用在抬棺人身上,尤其显得有文化、有敬意。不过这个词太书面化了,现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人这么说,你跟人说“找几个执绋的”,对方八成一脸茫然。

还有些地方,会用更直白的称呼,比如“ 大力士 ”。这显然是从他们的工作内容——需要巨大的力气——这个特点来的。说白了,就是个土气的叫法,虽然也能听懂,但总归少了 杠夫 那种职业的庄重感。

所以,最准确、最传神、最能体现其专业性的,还得是 杠夫

可惜的是,随着火葬的普及,这种动辄十六抬大棺的土葬仪式,在绝大多数地方已经绝迹了。我们现在只能在影视剧里,或者在一些极为偏远、传统保留得特别好的地方,才能窥见一二。那些关于 杠夫 的规矩、号子、绝活,也正在慢慢地被遗忘。

有时候想想,觉得挺唏嘘的。我们总说要追求效率,追求简化,一场葬礼在殡仪馆里几个小时就走完全部流程。快是快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种全村人出动,几十上百人送一个人走完最后一程的邻里情分;少了 杠-夫 们喊着号子,用一种近乎仪式舞蹈的步伐,庄严地将一个生命送归尘土的厚重感。

那种厚重感,是现代化的流水线给不了的。

所以,下次当你再看到“十六抬棺”的影像或文字,别再只想着“抬棺材的”了。请记住他们真正的名字—— 杠夫 。他们是守着古老规矩的手艺人,是生命最后一段旅程的守护者,他们的肩膀上,扛着的是比棺木本身更沉重的东西——是传统,是尊严,是人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