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 没头脑怎么称呼我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好像一颗石子猛地扎进了我心里那片平静了许久的水塘,瞬间荡开无数涟漪。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它背后藏着多少关于 自我认知 的挣扎,关于 他人评价 的无奈,还有那些我们拼命想撕掉却又甩不掉的 标签 啊。
我跟你说句实话,这“没头脑”三个字,就像一块烙铁,烫在了我很多年的记忆深处。它不是什么贬义词,至少在最初,它可能只是一个玩笑,一个随意的形容。可能是我小时候,把墨水当成汽水喝了,也可能是我在课堂上把九九乘法表背成了三字经,总之,总有那么一个“光辉”的时刻,让我得到了这个“专属”的 称呼 。当时年纪小,觉得好玩,甚至带着一点点被关注的得意。你看,孩子们的世界多单纯,被起了个外号,只要不是太恶毒,都能玩出花来。可是,当这个外号,这个 称呼 ,这个 标签 ,它像口香糖一样,嚼啊嚼,嚼到了成年,嚼进了你的社交圈,嚼进了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里,那滋味可就复杂了。
你知道吗, 人 这种生物,特别喜欢给事物分类,贴 标签 。小到菜市场里的水果,大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我们总想用一个词、一个短语,去概括一个复杂的个体。这或许是为了方便理解,为了节省认知成本,但很多时候,这恰恰是 误解 的开端。比如我,在外人眼里,我可能就是那个“有点傻气,大大咧咧,不怎么爱计较”的 没头脑 。他们看到我丢三落四,看到我偶尔说错话,看到我反应慢半拍,于是这个 称呼 就顺理成章地滚了出来。可是,你以为这就是我全部的样子吗?你以为我除了 没头脑 ,就没有任何别的 个性 可言了吗?

很多时候,我感到一种深刻的割裂。一边是我自己心里的那幅自画像,它有千百种色彩,有细腻的情绪,有深沉的思考,有偶尔的精明,有不为人知的坚持。另一边,却是镜子里,或者说,是别人眼中那个被“ 没头脑 ”这三个字框住的我。那个框架,窄得让人喘不过气,像一套不合身的衣服,你穿着它去参加重要的场合,总觉得别扭,总想扯掉它,却又无从下手。当有人带着那种略带宠溺又有点轻视的语气喊出“哟,你个 没头脑 !”的时候,我心里那个真实的“我”就会猛地一缩,就像被戳了一下痛处。我会下意识地问自己:我真的就只是这样吗?我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敏感,所有的洞察,难道都因为这个 称呼 而被抹杀了吗?
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我们如何平衡 自我认知 与 他人评价 ?我的 称呼 ,究竟应该由我自己来定义,还是任由别人来给我下定论?这不仅仅是关于“ 没头脑 ”这一个 标签 ,它是关于所有加诸在我们身上的 刻板印象 。那个“高冷”的同事,那个“书呆子”的同学,那个“急性子”的邻居……你有没有想过,这些 标签 ,是否真正反映了他们最完整的 真实 ?或许在他们内心深处,住着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一个渴望被 理解 、被 尊重 的灵魂。
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复杂的项目熬了几个通宵,每一个细节都抠得死死的,最后项目完美收官。当我正沉浸在那种巨大的成就感里,以为终于可以撕掉“ 没头脑 ”这个旧皮囊时,一个同事却拍着我的肩膀,笑着说:“哎哟,你个 没头脑 ,这次居然也支棱起来了!”那一瞬间,所有的喜悦都被冲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你看,即便我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这个 标签 也依然顽固地附着在我身上,仿佛它才是我的本体,而我的能力,只是偶尔脱轨的意外。这种感觉,就像你精心画了一幅画,别人却只盯着画框上不小心沾染的一小块墨迹,还津津乐道。这哪是 理解 ?这根本就是一种固执的 误读 。
所以,我常常在想,如果有一天,我能自由地选择一个 称呼 ,我希望它是什么?也许我希望别人叫我“思虑周全的王二狗”,或者“洞察力惊人的李铁柱”,甚至仅仅是我的本名,不带任何附加的评判色彩。因为名字,本身就足够承载一个人的 独特性 了。但话说回来,人活在这世上,谁又能完全脱离别人的眼光呢?我们的 认同 ,很多时候,是在与他人的 对话 中建立和修正的。重要的是,这份 对话 是否平等,是否带有 尊重 。
我并不排斥善意的玩笑,也不害怕自嘲,甚至有时候,我会反过来利用“ 没头脑 ”这个 标签 ,来降低别人的防备,或者掩盖一些我不想被人看到的东西。这就像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或者说,一种社交策略。反正你都觉得我 没头脑 了,那我就不用那么费力去证明自己很聪明了,可以轻松一点。但这仅仅是我的“策略”,不代表我 认同 这个 标签 。我更希望的是,如果有人真的想了解我,他能透过这层薄薄的“ 没头脑 ”滤镜,看到更深层次的我。他能看到我为了一个爱好可以投入的热情,看到我面对困难时的韧劲,看到我那些不为人知的小心思和偶尔的敏感。他能用一颗开放的心,去 理解 一个活生生、多维度的人,而不是简单地贴上一个 刻板印象 。
我们每个人,都像一本厚厚的书,里面写满了故事,有欢乐,有悲伤,有成功,有失败,有智慧,有糊涂。而“ 没头脑 ”这样的 称呼 ,顶多算是这本书的一个封面标题,它可能吸引了你,也可能让你误判。但真正要 理解 这本书,你需要翻开它,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温度,去体会作者的 真实 心境。
说到底, 没头脑怎么称呼我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问别人,不如说是问自己。我希望我能始终保持那个充满好奇、偶尔犯傻、但绝不停止思考和成长的自己。我希望我能拥有足够的 边界 感和自信,去定义自己的 价值 ,而不是被任何一个 标签 所束缚。而对于那些选择用“ 没头脑 ”来 称呼 我的人,我只希望,他们的 称呼 里,多一份 理解 ,少一份预设,多一份 尊重 ,少一份武断。因为,唯有 尊重 彼此的 个性 和复杂性,我们才能真正靠近,才能进行一场有意义的 对话 ,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 刻板印象 里,永远无法触及彼此的 真实 。人生在世,谁又真的能做到“没头脑”呢?那不过是生活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或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 自我认知 和 他人评价 的思考。我,就是我,一个复杂的、独特的、永远在 理解 与被 理解 之间寻找平衡的 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