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高人怎么称呼自己?探秘那些隐士、仙家、智者的自谦与风骨,他们的称谓里藏着怎样的乾坤?
我常常在想,那些活在纸页间、传说里、烟云中的古代高人们,当他们面对晨曦或月光,面对山川或河流,甚至面对自己孤影的时候,他们会怎样称呼自己?是 自谦 地唤一声“不才”,还是 超然 地道一句“野老”?这可不仅仅是几个字的代称那么简单,这里面藏着的是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的体悟,以及他们 独树一帜 的 风骨 。每次读到古人的篇章,看到那些或朴实无华,或意味深长的 自称 ,我都忍不住要停下来,细细咂摸一番,仿佛能透过那寥寥数语,窥见他们内心的 万丈乾坤 。
你瞧,先从那些 隐士 、 方外之人 说起吧。他们厌倦了尘嚣,背弃了庙堂,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类高人,他们自称的方式往往透露出一种 淡泊 、 清高 ,甚至带着点 不屑 。比如“某某子”,这几乎是一个通用的后缀,无论是老庄孔孟,还是后世诸多大学问家,都乐于以“子”相称。这“子”字,在战国两汉,是老师、大家的尊称,但当他们自称时,却又蕴含着一种 平实 。孔子不会直呼自己“孔圣人”,他更多的是“吾”;老子也未曾宣称自己是“太上老君”。庄子就是“庄子”,这个“子”字,在自称时,与其说是 尊称 ,不如说是对自己所学、所思的一种 独立 的标识。它意味着一种 思想的成熟 ,一种 人格的完善 ,不再依附于任何世俗的权柄,而是 自成一派 。

再来看那些真正躬耕山野的。陶渊明先生,他大概是最 朴素 的一位了。他绝不会自称什么“ 田园诗人 ”这般流光溢彩的名号,他就是“我”、“余”。但若要问他心之所向,怕是要从那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里去寻。他的 自谦 ,不在于刻意降低身段,而在于他根本就没把自己放在那个需要“称呼”来界定地位的框子里。他就是他,一个 躬耕垄亩 , 心系田园 的真实的人。更有甚者,会称自己为“山人”、“野老”。你看那山间白云,闲来无事便煮一壶茶,听一首琴,他们不是要刻意标榜自己的 隐居 ,而是真的与山野融为一体了。这种 自称 ,带着一股子 天然去雕饰 的意味,你仿佛能看见他们穿着粗布麻衣,戴着斗笠,脚踏芒鞋,在溪边洗衣,在林间采药。那不是作秀,那是 真生活 。 隐士 的 风骨 ,就在于他们的称谓不为他人,只为 本心 。
而那些 仙风道骨 的 道家人物 呢?他们的 自称 ,就更带着一股子 超脱 与 神秘 了。比如“道人”、“真人”、“羽士”、“黄冠”。“道人”这个词,听着就让人心生向往,仿佛与天地大道息息相通,他们的眼中, 万物皆有灵 , 人事皆虚妄 。他们追求的是 长生 ,是 逍遥 ,是对 生命更高层次的探索 。“真人”则更是 道家 至高的境界,通常是他人对得道者的尊称,但有时,一些 修为深厚 的 高人 ,也会以“真人”自许,那不是 狂妄 ,而是一种 自信 ,一种对自己所追求的 道的坚守 与 实现 。而“羽士”、“黄冠”,则带有更浓厚的 道教色彩 ,是指出家修道的男子,他们 披发着道袍 , 仙气飘飘 。这些称谓,本身就是一种 信仰的宣示 ,一种 生活方式的承诺 。他们并非凡夫俗子,他们是 尘世的过客 , 天地的旅人 ,他们的目标是 羽化登仙 , 超凡入圣 。
别忘了那些 文人墨客 ,他们的 自称 更是 花样繁多 , 情趣盎然 。除了常见的“某某居士”、“某某散人”之外,还有“老夫”、“小生”、“在下”、“不才”、“鄙人”等等。这些词语,乍一听似乎都是 自谦之辞 ,但细细品来,却又各有意趣。“老夫”这个词,通常是年长者对自己的 自称 ,带着一股子 老成 与 练达 。比如杜甫,这位“诗圣”在很多诗里都自称“老夫”,那里面有对岁月沧桑的感慨,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有对自己 怀才不遇 的无奈。“小生”、“在下”则是 晚辈 或 平辈 在社交场合常用的 谦辞 ,显得 彬彬有礼 , 谦逊有加 。但有时,即使是 名满天下 的 大学问家 ,在面对同僚或更高阶层的人时,也会用这些 自称 ,这体现了 古代社会 对 礼仪 的看重。而“不才”、“鄙人”,则更是 极致的自谦 了。他们明明是 才华横溢 、 学富五车 的 高人 ,却偏偏要 自嘲 为“没有才能的人”、“品德鄙陋之人”,这不仅仅是一种 客套 ,更是一种 内在的修养 。这种 自谦 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巨大的 自信 和 风度 ,他们不屑于用 浮夸的言辞 来 标榜自己 ,而是更愿意让自己的 学识 和 品德 去 证明一切 。
还有一些 独特的雅号 或 别号 ,往往更能反映一个人的 志趣 和 境遇 。像苏轼的“东坡居士”,这个称谓本身就带着一段 贬谪的辛酸 ,却也成就了他 豁达旷达 的 人生哲学 。 居士 ,本指居家修道之人,但在文人那里,更多了一层 不求仕进 , 隐居乐道 的意味。这些 雅号 ,往往是他们 自选 的,就像给自己画了一张 精神的肖像 ,里面藏着他们的 理想 ,他们的 情怀 ,他们的 不得志 ,以及他们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 高洁 。
我总觉得, 古代高人 的 自称 ,是一门 深奥的艺术 。它不是为了 张扬 ,不是为了 炫耀 ,更不是为了 迎合 。它是一种 内心的独白 ,一种 精神的符号 。从这些 称谓 里,我看到的是他们对 名利 的 淡泊 ,对 自我 的 清醒认知 ,对 道德 的 坚守 ,对 自由 的 向往 。他们用几个简单的字,就勾勒出了 各自的宇宙 , 各自的道路 。这些 称谓 ,就像一枚枚 微缩的印章 , 篆刻 着他们 不朽的灵魂 。
如今,我们很少会如此 郑重其事 地 自称 了,每个人都恨不得在名片上,在社交媒体上,堆砌尽可能多的 头衔 与 光环 。但在 古代 ,那些真正的 高人 ,他们反而更倾向于 返璞归真 ,用最 简单 、最 质朴 ,或最有 深意 的词语来 定义自己 。这种 反差 ,不得不让人深思:究竟是那些 高高在上 的 头衔 更能 彰显 一个人的 价值 ,还是那些 自谦 、 自省 的 称谓 更能体现一个人的 内涵 与 风骨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当我们凝视那些 古老的称谓 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 历史的剪影 ,更是 人性的光辉 ,那是一种 穿越时空 ,依然能 涤荡人心 的 力量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