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听到“智力差的学生怎么称呼”这种提问,我心里都会猛地一沉,不是因为问题本身不好,而是这问题背后,藏着太多我们作为社会个体,在不经意间可能造成的伤害。文字啊,这玩意儿,它不光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它还带着温度,带着力量,甚至,带着刀锋。尤其当它被用来定义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在学习或认知上显得“慢半拍”的孩子时,那份潜在的破坏力,简直能撕裂一个幼小的心灵。
我当老师也有些年头了,不是那种只在象牙塔里纸上谈兵的,是实实在在跟孩子们打交道的,形形色色的孩子,聪明的,调皮的,还有一些,他们的世界,好像总是比别人的节奏要慢上一点点。我亲眼见过,一个孩子,就因为被身边的人,甚至是无心的人,唤作了“笨蛋”,唤作了“傻子”,那种眼神里瞬间熄灭的光,那种骤然收缩的身体,像一片被冰雹砸过的嫩叶,再也舒展不开。我们成人或许觉得,那不过是个玩笑,或者只是一句口头禅,可对于一个正在努力寻找自我价值,渴望被认同的孩子来说,这些词汇,就如同烙铁,狠狠地烫在了他们的心上,留下的是一道道难以愈合的疤痕。
所以,当我们追问“智力差的学生怎么称呼”的时候,我们真正应该追问的是,我们到底想通过这个称谓,传达什么?是想要把他们从“正常”的群体中剥离出来,贴上一个显眼的、带着歧视意味的标签吗?还是,我们真心希望找到一种方式,既能客观描述他们的现状,又能充分体现我们的尊重、理解与包容?我坚信,答案只能是后者,也必须是后者。

“智力差”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它把一个复杂的人,简化成了一个单一的、负面的属性。然而,人的智慧,何其广阔,岂是一个“差”字就能概括的?一个孩子可能在算术上磕磕绊绊,可他可能有着天生的艺术天赋,指尖流淌出的音符能打动人心;他可能背书总是忘词,但他的手工活儿却做得细致入微,想象力更是天马行空;他可能理解抽象概念有些困难,可他对动物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对朋友更是忠诚无比。这些,难道不是智慧的体现吗?多元智能理论早就告诉我们,智慧是多维度的,不是单一分数能衡量的。当我们仅仅盯着“智力差”这一个点,我们便自动遮蔽了他们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的其他可能性。
那么,究竟该怎么称呼呢?首先,我个人是极力反对任何带有贬义、嘲讽或带有强烈标签化色彩的词语的。什么“笨蛋”、“傻瓜”、“白痴”之类的,这些根本不配出现在文明社会的对话中,更不应该用来指代任何一个孩子。它们是语言暴力,是人性的丑陋。
进一步思考,即使是那些听起来比较“中性”的词汇,比如“学习困难学生”、“特殊儿童”,我们也需要带着审慎的态度去使用。 “学习困难”确实描述了他们在特定领域的挑战,但它有时也可能过于强调问题本身,而忽略了孩子的整体性。至于“特殊儿童”,这词儿虽然带着一丝善意,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容易形成一种“另类”的区隔感,好像他们就跟其他孩子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当然,在专业领域,比如特殊教育,为了方便沟通和资源配置,这些术语的使用是必要的,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们中间,我总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更温情。
我更倾向于那些 强调个体差异、尊重发展节奏 的说法。比如,我们可以说“ 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学生 ”,或者“ 需要更多支持的孩子 ”。这样的表达,首先承认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节奏和学习特点。其次,它把关注点从“缺陷”转移到了“需求”,提示我们应该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下定义、贴标签。这是一种 赋能 的语言,它让成年人的角色从“评判者”变成了“支持者”。
又或者,我们可以干脆避免使用一个统一的标签,而是 更多地关注孩子本身 。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或者说“我们班的某个孩子”,在描述他们时,具体地指出他们在某个特定方面遇到的挑战,比如“小明在阅读理解上需要更多指导”,而不是笼统地说“小明智力差”。这种 去标签化 的沟通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孩子的尊严和自我认同。
我还记得有一次,班里有个孩子,小杰,他算数总是学得很慢,怎么教都好像转不过弯来。有家长私下里跟我说:“老师,小杰是不是……脑子有点问题啊?”我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告诉那位家长:“小杰只是在数学这方面,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理解。您看,他画画可好啦,对班里的同学也特别友善,每次班级活动,他都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的。”我不是在回避问题,我是在引导大家看到一个 更完整、更多元 的小杰。后来,我们班的同学,以及大部分家长,都习惯了这样说:“小杰学数学可能有点慢,但他很努力,他还有很多优点呢。”这不就是最好的称谓吗?一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接纳,胜过万语千言。
所以你看,解决“智力差的学生怎么称呼”这个问题的核心,根本不在于找到一个“完美”的词汇,而在于我们 心态上的转变 。我们要学会用 欣赏的眼光 去看待每一个生命,去发现他们的 潜能 ,去包容他们的 差异 。教育的本质,不就是因材施教吗?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我们得先承认“材”是各种各样的,有木头,有石头,有翡翠,有璞玉,它们都有各自的价值,只是需要不同的雕琢方式和打磨时间。
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我们更强调的是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同一个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而不是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这意味着,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提供个性化支持,来帮助这些“需要更多支持的孩子”融入集体,而不是用一个标签把他们推向边缘。当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能够形成一种 尊重个体差异、鼓励互助友爱 的氛围时,我们甚至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一个特殊的称谓。因为在那样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的学习能力如何,都会被视为平等的、有价值的个体。他们的名字,就是他们最好的称谓。
这不单单是一个用词的问题,它背后折射的是一个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文明程度。当我们听到有人用那些恶毒的词语去称呼一个孩子时,我们不能沉默,我们有责任去纠正,去引导。因为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起点如何,都值得被温柔以待,都值得被赋予希望。他们的成长路上,本不该被“智力差”这三个字,或者任何类似标签的阴影所笼罩。
再想想那些在特殊教育领域辛勤耕耘的老师们,他们从不称呼自己的学生为“智力差”,他们称呼他们为“我的孩子”,为“需要特别关爱的学生”,为“有独特才能的孩子”。他们看到的是生命本身的韧性和光辉。这份 深切的理解和无尽的耐心 ,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
我希望有一天,当我们再次探讨“智力差的学生怎么称呼”时,人们会感到一丝困惑,因为在那个理想的世界里,没有人会用这样具有评判性的词语去定义一个孩子。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的名字,是他们独特的兴趣爱好,是他们那些闪光的小优点,是他们需要我们一起去发掘的无限可能。
所以,我的建议,很简单也最复杂: 用他们真正的名字去称呼他们,用理解和支持的行动去对待他们,用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去接纳他们。 如果非要加上一些描述,那也应该是围绕着“ 特殊学习需求 ”、“ 发展性支持 ”这样的中性、指向行动而非评判的词汇。让语言成为桥梁,而不是高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我们的语言和行动中,感受到被爱和被认可。这才是对“智力差的学生怎么称呼”最好的回答,也是我们作为人,对生命最起码的敬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