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真让你在自我介绍的表格“特长”那一栏后面写点什么,或者在某个需要“身份”的场合开口,你,一个唱歌的人,能怎么称呼自己?
就两个字, 歌手 。
但这两个字,分量太重。它像一件带垫肩的西装,你得有那个身板儿才能撑得起来,不然就显得滑稽,像小孩偷穿大人的衣服,走起路来都晃荡。 歌手 ,这个词背后是签约公司、是录音棚、是巡演、是粉丝经济,是聚光灯下的一整套工业体系。你若只是在Livehouse唱几首自己喜欢的歌,或者在音乐节的某个小舞台上挥洒过汗水,贸然称自己为 歌手 ,心里总有点虚。好像在冒领一份不属于自己的荣耀。

所以,很多人,包括我,都更偏爱另一个词: 歌者 。
一字之差,境界全开。 歌者 ,去掉了商业的油光,剥离了市场的考量,只剩下那个最纯粹、最核心的动作——歌唱。它有一种古意,一种执着。仿佛是那个在山谷里回应着回声的牧童,是那个在码头上用号子统一着力量的纤夫,是那个在篝火旁低声吟唱着故事的旅人。 歌者 这个身份,不问出处,不问回报。它只关乎你与声音的关系,关乎你是否愿意用你的喉咙、你的气息、你的情感,去讲述,去表达。这是一个无比谦逊,却又无比骄傲的称谓。你说你是 歌者 ,没人会质疑你有没有签约,只会感受你声音里的真诚。
当然,如果你是在一个团队里,那情况就具体多了。你是乐队的 主唱 。这个词,自带一股江湖气和责任感。 主唱 不只是那个嗓子最好的人,他是乐队的门面,是灵魂的出口,是那个站在最前面,用眼神和肢体语言与台下观众建立连接的家伙。 主唱 这个身份,意味着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声音背后,是鼓点的节奏、是贝斯的低吼、是吉他的咆哮。你唱出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整个乐队的能量。这个称呼,充满了力量和归属感。
然后,是那个更令人肃然起敬的身份—— 唱作人 。
这三个字,是一道清晰的分水岭。如果你能被称为 唱作人 ,意味着你不仅能演绎,更能创造。你的喉咙是乐器,你的大脑更是曲库。你把生活里的碎片、心底的波澜,酿成词,谱成曲,再用自己的声音灌注生命。 唱作人 是音乐世界里的双重创造者,他们是诗人,也是歌手。这个身份的含金量极高,它代表着一种更完整的艺术人格。从鲍勃·迪伦到李宗盛, 唱作人 这个标签,本身就是一张闪亮的名片。
但我们大多数人呢?可能离上面这些都还有点距离。
我们在KTV里,是那个攥着麦克风不撒手的 麦霸 。这个词儿,带着点戏谑,却也无比真实。它描绘的是一种纯粹的、不加掩饰的热爱。在那个昏暗的包厢里,在朋友的起哄声中,我们不是为了取悦谁,就是为了过瘾。唱到声嘶力竭,唱到大汗淋漓。 麦霸 的快乐,简单、直接、滚烫。
或者,我们可以更朴素一点。就是一个 爱唱歌的人 。
这或许是所有称呼里,最柔软,也最坚实的一个。它没有任何门槛,却蕴含着最深厚的情感。 爱唱歌的人 ,可以在洗澡时引吭高歌,把浴室变成自己的回声场;可以在开车时跟着电台合唱,让方向盘成为临时的舞台;可以在夜深人静时戴上耳机,对着手机录音软件轻声哼唱。这种热爱,无关技巧,无关听众。它是一种本能,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一种与世界沟通的独特语言。
有时候,也会碰到一些更专业的说法。比如,在学院派的语境里,你可能会被称为 声乐表演者 或 声乐演员 。这听起来就非常严谨,仿佛每一个音符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和严格的训练。它强调的是技术、是科学发声、是舞台呈现的完整性。有点儿……怎么说呢,有点儿“匠气”了,但这份匠气,恰恰是通往艺术殿堂的基石。
还有一个更宽泛的称呼, 音乐人 。
这个词就包罗万象了。你唱歌,也可能弹琴,也可能编曲,也可能写点东西。 音乐人 这个身份,像是给自己颁发了一张音乐世界的通票。它表明音乐是你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你思考和呼吸的韵律。唱歌,只是你表达音乐的其中一种手段。这个称呼,显得低调而全面,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从容。
说到底,唱歌的人能怎么称呼自己,其实是一个关于自我认同和定位的问题。
它和你唱得多好、有多少听众,有时候并没有直接关系。它关乎的是,在你的内心深处,你如何看待“歌唱”这件事,以及它在你生命里所扮演的角色。
你可以是那个梦想着登上万人体育场的 歌手 ,也可以是那个只为三五知己而唱的 歌者 ;你可以是那个引领着乐队冲锋陷阵的 主唱 ,也可以是那个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创作的 唱作人 。
你可以什么都不是,就只是一个在生活间隙里,忍不住要哼上两句的, 爱唱歌的人 。
这个身份,由你自己定义,由你自己加冕。
当灯光亮起,当伴奏响起,当那个拿着话筒的你准备开口……你,是谁?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你的第一声歌唱,能真正回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