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来问我, 失去亲人的女孩怎么称呼 。
这个问题,像一根小小的针,轻轻扎在我心上。因为它本身就透着一种小心翼翼的笨拙,一种想要靠近却又害怕伤害的善良。我们总想找一个“正确”的词,一个万无一失的标签,好像找到了它,就能安全地、得体地处理眼前这个巨大的悲伤。
可现实呢?

现实是,根本没有这样一个词。
你是不是想到了“孤女”?或者“遗孤”?收起这些词吧,拜托了。这些词太冷,太硬,像医院的诊断书,上面写满了事实,却没有任何温度。它们是社会学分类里的词汇,是新闻报道里的客观描述,唯独不该是从一个关心她的人嘴里说出来的。当你说出这些词,你就不是在叫她,你是在给她贴上一张标签,一张写着“破碎”、“不完整”、“值得同情”的标签。而她,最不需要的就是这个。
她首先是她自己。是那个喜欢穿着白色帆布鞋的女孩,是那个笑起来眼睛会弯成月牙的女孩,是那个可能爱吃辣、可能讨厌香菜、可能迷恋某个乐队的,一个活生生的人。她的名字,才是她唯一的,也是最好的称呼。
就叫她的名字。
用你平常的,最自然的语气。李雪,就叫她李雪。小敏,就叫她小敏。不要在叫她名字的时候,眼神里掺杂着怜悯,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arange的颤抖。你的不自然,像一面哈哈镜,会把她的悲伤照得扭曲、放大,让她无所遁形。她已经够累了,真的,别再让她耗费心力来照顾你的“小心翼翼”。
我知道,我知道你想表达关心。但真正的关心,从来不是靠一个特定的 称呼 来体现的。
我们这个文化,太不擅长面对悲伤了。一遇到这种事,我们脑子里就会自动弹出一堆“安慰语录模板”:“节哀顺变”、“人死不能复生”、“时间会治愈一切”、“你要坚强”。
这些话,恕我直言,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废话。
它们是说给说的人自己听的,是为了缓解说的人面对悲伤时的尴尬和无力感。说出口,仿佛就尽到了责任,完成了任务。可对于那个正被悲伤的巨浪反复拍打的女孩来说,这些话就像隔着防水玻璃对一个溺水的人喊“加油”。毫无意义,甚至有点残忍。
什么叫“你要坚强”?她不坚强,她能怎么办?她不坚强地呼吸,不坚强地吃饭,不坚强地在夜里睁着眼睛直到天亮,她早就垮了。她的坚强,是用尽全身力气维持着的一个不倒的姿势,你却轻飘飘地让她再多用点力。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知道 失去亲人的女孩怎么称呼 ,或者说,怎么面对她。我的答案是:放弃寻找那个完美的 称呼 和那句完美的安慰。
去做点什么。
具体的,琐碎的,甚至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
她可能好几天没好好吃饭了,你别问她“想吃点什么吗”,这个问题太大,她没有力气思考。你直接提着一份她平时爱吃的粥,或者一份热乎乎的汤,放到她面前,说:“我多做了一份,你尝尝。” 她吃,很好。她不吃,你也别劝,放那就好。你的行动,已经是一种语言。
她可能被各种后续的杂事搞得焦头烂额。你就问她,“销户的事我帮你跑一趟?”“社保的材料我帮你整理一下?” 把巨大的、模糊的“你需要帮忙吗”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可以被执行的小任务。 陪伴 ,不是坐在旁边相对无言,而是走进她的风暴里,帮她扶住一两件快被吹飞的东西。
更多的时候,你什么都不用做。
就是坐在她身边。她哭,你就递一张纸巾,轻轻拍拍她的背。她沉默,你就陪她一起沉默。她如果突然说起一件和逝者有关的开心的往事,笑了,你也跟着她一起笑。不要觉得这“不合时宜”。悲伤不是一条直线,它是一个巨大的漩涡,里面有眼泪,有回忆,有愤怒,也有间歇性的平静和突如其来的笑声。允许她所有的情绪,就像允许天气有晴有雨。
同理心 不是说“我懂你的感受”。你永远不可能完全懂。真正的同理心是:“我不知道你有多痛,但我在这里,陪你一起。”
别再纠结 失去亲人的女孩怎么称呼 了。
叫她的名字。
然后,用你的行动,去重新“称呼”她。
用一份热汤,称呼她为“一个值得被好好照顾的人”。用耐心的倾听,称呼她为“一个情绪可以被安全接住的人”。用不离不弃的 陪伴 ,称呼她为“一个没有被世界抛弃的人”。
这比任何词汇都重要一万倍。
请记住,她不是一个行走的悲剧,她只是一个正在经历悲剧的女孩。悲剧是她的经历,但不能成为她的定义。你对待她的方式,就是在告诉她,她身上那些美好的、完整的、没有被 悲伤 夺走的东西,你依然看得见。
这,才是对她最深的尊重,和最温柔的 安慰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