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英语怎么称呼你?从英文名看懂自我认同的挣扎与和解

所以, 你用英语怎么称呼你

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得像“今天天气怎么样”,但对我,或者说对我们这一大票在两种文化夹缝里扑腾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 身份认同 的拉锯战。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 自我介绍 ,而是一次次在心里的自我盘问。

我刚到国外那会儿,天真得很。人家问我叫什么,我挺直腰板,字正腔圆地报出我那两个汉字的名字。结果呢?灾难。纯粹的灾难。我看着对方那张真诚却又写满“WTF”的脸,他努力地扭动着舌头,试图模仿一个他这辈子都没听过的音节组合,最后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四不像的、仿佛被嚼烂了又吐出来的声音。那个瞬间,空气里漂浮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尴尬,而你呢,则在内心飞速盘算,是该不厌其烦地纠正第N遍,还是干脆挥挥手说,“唉,叫我Peter吧”,哪怕你全家上下没一个姓潘的。

你用英语怎么称呼你?从英文名看懂自我认同的挣扎与和解

于是,我,和无数个“我”一样,走上了取 英文名 的道路。

这简直是另一场行为艺术展览。你会在各种场合,遇见千奇百怪的 英文名 。有水果系的Cherry、Apple,讲真,每次听到都觉得下一秒就要被榨成果汁了。有神仙系的Angel、Zeus,那气场,仿佛刚从奥林匹斯山开完会下来。更有甚者,直接把奢侈品牌当名字,什么Tiffany、Chanel,搞得我每次跟她们说话都感觉钱包一紧。

我当然也犯过傻。我给自己取过一个自以为很酷的名字,叫“Shadow”。对,影子。现在想起来,脚趾头都能在地上抠出一座迪士尼城堡。当时我觉得这名字充满了神秘的东方主义色彩,酷毙了。直到有一次,一个哥们儿很认真地问我:“So… you follow people around?”(所以……你平时会尾随别人吗?)我才意识到,文化语境这东西,真不是闹着玩的。一个名字,在这里是神秘,在那里可能就是变态。

这种削足适履的感觉,其实挺憋屈的。 名字 ,父母给的,承载着期望和祝福,凭什么到了另一个语言环境里,就得把它藏起来,套上一个文化上的“创可贴”?这个 英文名 ,说白了,就是为了方便别人。方便他们发音,方便他们记忆,方便他们把你纳入他们熟悉的认知体系。它像一件临时的外套,你在特定场合穿上,但你知道,那不是你的皮肤。

所以,过了那个阶段,我又开始“叛逆”了。

我决定,就用我的中文名。管他呢。这是我的一部分,我凭什么要因为它“不方便”就抛弃它?于是,我开始耐心地、一遍遍地教每一个问我名字的外国人。我会把它拆成音节,“来,跟我读,X-I-N,Y-I”,像个蹩脚的中文老师。我会跟他们解释我 名字 的含义,告诉他们“欣”是喜悦,“怡”是心旷神怡。

你猜怎么着?

有人会觉得很酷,觉得这背后有文化,有故事。他们会很认真地学,甚至会因为自己能发出一个比较标准的音而沾沾自喜。但更多的时候,还是算了。在快节奏的社交场合,没人有耐心听你上一堂微型中文课。久而久之,我的名字在他们口中还是千奇百怪。有人叫我“辛”,有人叫我“金”,还有人干脆放弃,直接用“Hey, you!”或者“The Chinese girl”来指代我。

那一刻,你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更深的隔阂。你坚持了自我,却被动地被边缘化了。这种感觉,比取个烂大街的 英文名 ,更让人难受。因为这不再是方便与否的问题,而是你的存在感被稀释了。

你看,这就是那场拉锯战。一头是彻底的妥协,另一头是顽固的坚持。两边都挺累人的。

后来呢?后来我找到了一个中间地带,一个让自己舒服的姿态。这也是很多 跨文化 交流场景里的人最终会找到的平衡点。

我还是会先告诉别人我的中文名,Xinyi。如果对方表现出兴趣和学习的意愿,我非常乐意多说几句。但如果我看到对方脸上熟悉的困惑表情,或者在一个人多嘴杂的派对上,我会主动补上一句:“Or you can just call me Shin. It’s easier.”

Shin。它不是一个凭空捏造的 英文名 ,它是我中文名的一部分。它保留了我名字的“根”,又用一种更简洁、更易于被英文使用者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是我和这个世界的一种和解。我没有完全丢掉自己,但也愿意向前走一步,去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个称呼,变成了一种动态的选择。在正式的邮件签名里,我会写“Xinyi (Shin) Zhang”。在严肃的学术会议上,我就是Xinyi。在酒吧里和新朋友聊天,我就是Shin。我开始享受这种切换的自由。 你用英语怎么称呼你 ?这不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一个根据情境和心情来决定的填空题。

说到底,一个 称呼 ,它首先是一个沟通的工具,然后才是一张身份的名片。当工具的功能性严重受损时,我们去调整它,并不意味着名片上的身份就褪色了。真正的 身份认同 ,是建立在内心深处的,它强大到不会因为一个代号的改变而动摇。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叫“建国”,一个充满时代烙印的名字。在国外,他没取什么John或者David,他让大家叫他“JG”。简单,响亮,还带着点儿酷劲。没人追问那两个字母背后是什么,但JG这个符号,就代表了他这个人。他用一种极其聪明的方式,解决了所有问题。

所以,如果你也在纠结这个问题,别再把它看成一场捍卫民族尊严的战斗,也别觉得取个 英文名 就是崇洋媚外。放轻松点。把它当成一次有趣的创作,一次为自己定制多面形象的机会。

你可以选择一个和你中文名发音相近的,比如“蕾”叫Lily,“凯”叫Kai。你也可以选择一个和你性格、职业相关的。或者,干脆就像我朋友JG一样,玩个缩写。

关键在于,这个选择权在你手里。你选择哪个名字,是因为你觉得舒服,你觉得它能代表当下的你,而不是因为你觉得“应该”这么做。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How should I call you?”(我该怎么称呼你?)

我会笑着看着他,告诉他我的中文名,然后加上一句:“But my friends call me Shin.”

你看,我把选择权抛给了对方,也给了自己最大的体面和自由。我的 名字 ,我的故事,都在那里。你想了解多少,取决于你愿意走多近。

而我,无论是Xinyi还是Shin,都还是那个我。那个在两种文化里,找到了一个舒服的姿势,能自由呼吸的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