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兄弟的姑姑怎么称呼自己?”这个问题,乍一听,像是语文课本里的填空题,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不就是“姑姑”嘛。可真要掰开了揉碎了想,里头藏着的,可不止是简单的称谓,它呀,是身份的认同,是情感的投射,更是,一段关系在生命里悄悄扎根、开枝散叶的痕迹。我,作为一个“兄弟的姑姑”,每每被问及此,心里总会泛起层层涟漪,那感觉,很复杂,也很真实。
首先,最直接也最显而易见的答案,是“我就是他(她)的姑姑”。这没毛病,对内对外,这都是最规范、最普遍的说法。当兄弟的孩子,那个眉眼间带着几分哥哥影子的 小人儿 ,奶声奶气地喊一声“姑姑”的时候,那瞬间,所有的疲惫和世故,仿佛都会被涤荡干净。我,作为 被呼唤者 ,自然而然地回应,并且在心底确认:啊,我是他们的姑姑。这种身份,是血缘赋予的,是无法抹去的 亲属关系 ,它像一条无形的线,将我们紧密相连。当我向一个不熟悉的人介绍这段关系时,我也会说:“这是我兄弟的孩子,我就是他们的姑姑。”简单,明了,直击核心。
但,仅仅是“姑姑”二字,又怎能完全概括所有?这身份,在不同情境、不同心境下,都会生出不一样的味道。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他们生命里 一个温暖的存在 。那个调皮捣蛋、让我又爱又恨的小侄子,在学校受了委屈,第一个想打电话倾诉的,不是他爸妈,反而是我这个“远在天边”的姑姑。那一刻,我在电话这头,听着他带着哭腔的委屈,心都揪成了一团。我没有女儿,一直把我哥家的孩子视如己出,他们对我的信任,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那个“兄弟的姑姑”,更是他们可以依靠、可以倾诉的 知心阿姨 ,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 第二个妈妈 。当然,我不会真的自称“第二个妈妈”,那太越界了,但那种情感的深度,已经远超了仅仅一个称谓所能承载的。我可能会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是那个可以为他们 遮风挡雨 、 排忧解难 的姑姑。”这种 自我定位 ,包含了更多的责任感和 情感纽带 。
也有的时候,尤其是在家族聚会,人声鼎沸、觥筹交错的场合,我,作为“兄弟的姑姑”,又会觉得自己是家族里 一个特定的符号 。我是那个在他们小时候,会悄悄塞糖果、塞零花钱,在他们考上大学时,会准备一份厚厚红包的姑姑。我是那个会时不时回老家看看,和父母(也就是他们爷爷奶奶)聊聊家常,顺便了解孩子们近况的姑姑。在这些时刻,我的 社会属性 被凸显出来。我不仅仅是个人,我更是 一个家族成员 ,一个在家族传承中扮演特定角色的 长辈 。这时候,我不会特别去思考“自己怎么称呼自己”,因为我置身于那个 家庭伦理 的巨大框架中,我的身份自然而然地被定义和理解。旁人会说:“看,那是老X家的姑姑。”而我,也欣然接受,并且以此为荣。
而当我们从更深层次的 文化视角 去审视“兄弟的姑姑”这个身份时,会发现它背后的分量更是沉甸甸的。在中国传统的 宗法社会 里,姑姑嫁出去之后,就是“外姓人”了,是“出嫁的女儿”,这身份在某些语境下,带着一丝疏离感。但与此同时,娘家又是永远的根,姑姑永远是兄弟姐妹的姑姑,是侄子侄女的姑姑。这种 矛盾又统一 的身份认同,让我这个“兄弟的姑姑”在处理亲戚关系时,总会多一份思考。我既要保持与自己小家庭的重心,又要维系好与娘家的 血缘维系 。这种平衡,有时候很难拿捏。我会反复问自己:“我是不是做得够好?有没有让娘家感受到我的关心?”这种 自我反思 ,其实也是在定义“我”这个姑姑在家族中的 价值和意义 。我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我是一个承载着 文化传统 和 家庭责任 的“姑姑”。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对“姑姑”这个称谓的理解,又有了新的内涵。过去,姑姑或许更多的是 长辈的威严 ,而现在,更多的可能是 朋友般的亲切 。我发现自己和侄子侄女们相处时,更像是一个“大姐姐”,跟他们分享潮流资讯,听他们吐槽学习压力,甚至一起玩游戏。他们不再只是俯首帖耳的晚辈,我们之间多了一份平等和尊重。当他们跟我开玩笑说“姑姑你out啦!”的时候,我心里一点都不生气,反而觉得这种 亲昵无间 ,比任何恭敬的称谓都来得真诚。这时候,我心里的“自己”,可能是一个 亦师亦友 的形象,是一个 与时俱进 的姑姑。我会想:“我是那个能跟上时代步伐,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姑姑。”这种 身份弹性 ,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
再深究一层,从 个人身份认同 的角度来看,“兄弟的姑姑”这个角色,其实也是我个人生命故事里,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它和我的职业、我的爱好、我的婚姻一样,共同构成了“我”这个完整的存在。我是那个喜欢旅行的姑姑,是那个爱看书的姑姑,是那个会做饭的姑姑……这些 个人特质 ,都融入了“姑姑”这个身份里。当我在想“兄弟的姑姑怎么称呼自己”的时候,我其实是在思考:我是怎样的一个姑姑?我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姑姑?这个问题,关乎着 自我建构 ,关乎着我在家族和社会中的 角色扮演 。
所以,你看,一个看似简单的称谓,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层次和情感。它不仅仅是一个词语,它是一段关系,是一份责任,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 自我定义 。我,作为兄弟的姑姑,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既会用最简单直白的“我是他们的姑姑”来定位自己,也会在心底默默地添加无数的形容词和情感注脚:我是那个爱他们的姑姑,是那个关心他们的姑姑,是那个为他们骄傲的姑姑,是那个希望他们幸福快乐的姑姑……
这些复杂的内心独白,才是我真正“称呼自己”的方式。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标签,而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充满生命力的 身份矩阵 。它提醒我,在人生的舞台上,除了扮演好自己的女儿、妻子、母亲等角色,也别忘了,还有一份独特的、弥足珍贵的角色——那便是“兄弟的姑姑”。这个身份,沉淀着爱,连接着血脉,也塑造着我的一部分灵魂。所以,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是那个 深爱着兄弟的孩子们,并为此感到骄傲和幸福的姑姑 。这,就是我, 兄弟的姑姑 ,对我自己的称呼。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