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第一次踏进他家门,脑子里嗡嗡响的,根本不是什么“要表现得温良恭俭让”,也不是“等下洗碗要不要抢着去”,而是——我到底该管他爸妈叫什么?叔叔阿姨?还是……爸妈?
一个字,尬。
那种感觉,就像你揣着一份标准答案,却发现考场发的是一份完全陌生的试卷,监考老师还是你未来的婆婆,笑眯眯地看着你,就等你落笔。这声称呼,简直就是新媳妇上岗前的第一场大考,还是闭卷的。

叫“爸妈”,还是“叔叔阿姨”?这是个世纪难题
我跟你讲,关于 自己的婆家人怎么称呼 ,第一个绕不开的坎,就是公公婆婆。
领证前,那没得说,肯定是“叔叔好”“阿姨好”,甜甜地叫,嘴上抹蜜,心里发虚。那是一种带着距离感的礼貌,一种“我是您儿子的女朋友,请多关照”的信号。
可一旦红本本到手,身份变了,称呼就成了一道微妙的分水岭。
我身边有个姐们儿,典型的北方大妞,性格豪爽。领证第二天,老公就给她下了“死命令”:必须改口叫爸妈!她呢,也是个实在人,心一横,眼一闭,当着全家人的面,对着公婆就喊了声“爸!妈!”。据说当时场面一度十分感人,婆婆眼圈都红了,当场就掏了个大红包。你看,一步到位,干净利落。
但这招不是万金油。
我另一个朋友,南方姑娘,温婉细腻。结婚快一年了,对着公婆还是张不开嘴。她说,不是不尊重,就是觉得“爸妈”这两个字太重了,自己亲爸亲妈叫了二十多年,突然要对着另外两个人喊出口,总觉得像在演戏,嗓子眼儿里像卡了根鱼刺。她老公也理解,就让她先叫着“叔叔阿姨”,慢慢来。
所以你看,这事儿根本没有标准答案。我的建议是:看人下菜碟,看氛围行事。
- 观察你老公的态度: 如果他一个劲儿地催你改口,而且他家就是那种热情似火、特别看重形式感的家庭,那你可能就得勇敢一点。这一声“爸妈”,是融入家庭的投名状。
- 感受公婆的性格: 如果公婆是那种开明、随和的人,他们可能更在乎你这个人,而不是一个称呼。你可以私下里跟老公商量,或者找个机会跟婆婆撒个娇:“妈,我有点害羞,叫不出口,您别介意呀。” 这种坦诚,有时候比生硬的改口更拉近距离。
- 给自己一个缓冲期: 没人规定领证第二天就必须改口。可以先从“爸”“妈”的单字开始,或者在有求于他们的时候,比如“妈,帮我拿一下那个”,顺势带出来,会自然很多。
搞定了Boss,还有一大堆NPC等着你
你以为解决了 公公婆婆的称呼 就万事大吉了?天真!真正的挑战,是过年过节,当你面对一屋子黑压压的、你一个都不认识的亲戚时。
那一刻,你的大脑会瞬间宕机,CPU直接烧掉。
老公的七大姑八大姨,大舅二舅三舅,表哥堂弟表姐堂妹……他们的配偶,他们的孩子……我的天,那是一张堪比星际航图的复杂网络。
这时候,别慌,祭出我的独门秘籍:
第一招:紧跟老公,做个复读机。 这是最稳妥、最不会出错的办法。老公喊什么,你就在后面跟着喊什么,音量可以小一点,态度一定要诚恳。他喊“大姨”,你就跟着喊“大姨好”;他喊“三叔”,你就跟着喊“三叔好”。别自己瞎琢磨,万一他管他爸的亲哥哥叫“大爷”,你按南方的习惯叫了“大伯”,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总归是差了点意思。记住,在婆家,你老公就是你的人形称呼翻译器。
第二招:模糊处理,微笑致胜。 总有那么些瞬间,你老公也卡壳了,或者他去给你拿水果了,一个面熟又想不起来是谁的亲戚笑眯眯地走向你。怎么办?
直接放大招:微笑。
然后根据对方的年龄,使用万能称呼。看着年纪大的,就热情地喊“您好您好”,看着和自己差不多的,就笑着说“你好呀”。千万别愣在那里,也别瞎猜。你一笑,对方就知道你是新媳妇,脸皮薄,一般都能理解。
第三招:各个击破,重点记忆。 婆家的核心成员,比如老公的亲兄弟姐妹,以及他们各自的家庭,这是必须要记住的。 怎么称呼老公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这个相对简单:大哥/大嫂,姐姐/姐夫,然后是弟弟妹妹的名字。但这里也有坑!有的地方,比老公小的弟媳,你也得跟着叫“嫂子”,因为你是后进门的。所以,还是那句话,多问你老公!
把这些核心人物记住了,其他的旁支亲戚,能记住就记,记不住……就用第二招。
称呼背后的“人情世故”
其实, 自己的婆家人怎么称呼 ,说到底,称呼只是一个符号,真正重要的是符号背后的尊重和亲近。
叫“妈”,不仅仅是一个音节,它代表着你愿意把她当成自己的长辈来尊敬和爱护。叫“大姨”,也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它传递的是“我们是一家人”的信号。
我刚结婚那会儿,也为这事儿纠结过。我婆婆是个特别传统的人,我老公私下跟我说,他妈就盼着我能早点改口。我当时也别扭,后来心想,这声“妈”对她那么重要,我为什么不能让她开心一下呢?于是,在一个家庭聚会上,我鼓足勇气,当着所有人的面,给我公婆敬酒,响亮地喊了一声“爸,妈,谢谢你们!”
我婆婆当时的表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种惊喜、欣慰,混杂着一点点感动的复杂神情,比她后来给我的任何东西都珍贵。
从那一刻起我才明白,称呼的力量,比我想象中大得多。它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通往新家庭的大门。
当然,我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用这种方式。 怎么称呼婆家人 ,最终还是要找到一个让你自己、你老公、你婆家都舒服的平衡点。它可以是传统的“爸妈”,也可以是亲切的“叔叔阿姨”,甚至可以是你们之间独特的爱称。
关键在于沟通。
别把这个问题憋在心里,把它变成你和老公之间的一个小秘密,一个需要共同攻克的“难关”。你们可以一起商量对策,他可以提前给你“剧透”今天要见哪些人,帮你画一张“人物关系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夫妻同心、增进感情的好机会。
所以,姑娘们,别再为“ 自己的婆家人怎么称呼 ”而焦虑了。它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而是一道需要用情商和真心去解答的应用题。放轻松,深呼吸,带着你最真诚的微笑,走进那个即将成为你另一个家的地方。
你会发现,当你用心去对待这份新的亲情时,那个正确的称呼,自然而然就会从你嘴边溜出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