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中国人的骨子里啊,对“年”这个字,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执念。它不只是一个节日的代名词,更像是一种根植于血脉深处的仪式感。每每翻开 红楼梦 ,读到那些关于 贾府 过大年,哦不,确切地说,是 过年 的描写,心头总会涌上一种复杂的情绪。没错,在 红楼梦 里,我们很少直接看到“ 春节 ”这个词。 曹雪芹 笔下的那些人物,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他们嘴里念叨的、心里盘算的,是“ 过年 ”,是“ 年下 ”,是“ 大年初一 ”,是“ 元宵节 ”,是一系列围绕着岁末年初展开的,隆重到近乎耗尽心力的大事。这称呼,是不是就透着一股子老派劲儿,一种深沉的、不掺杂现代词汇的古朴味儿?
想当初,我第一次读到 红楼梦 里 过年 的场景,那种扑面而来的华丽与喧嚣,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它不是我们如今在城市里,一顿团圆饭、几声鞭炮了事的那种简单。那时的“ 过年 ”,是一场漫长而精密的“战役”,从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就开始预热,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元宵节 的灯火阑珊,才算告一段落。这哪里是过节,分明是整个家族文化、权力结构、财富积累的一次集中展示与校验。
要说 红楼梦 里 过年 最忙碌的是谁?那自然是王熙凤,凤姐儿。她就跟一个陀螺似的,从腊月开始,就没个停歇。书里写她“料理年事”,这“年事”二字,听着轻巧,实则千头万绪。从大观园里里外外的打扫布置,到祭祖的各种供品准备,再到给各房主子下人的赏赐,给亲友的拜年礼物,甚至连厨房里除夕夜要吃的饺子馅儿,恐怕她都得过问一二。那种忙碌,带着一股子干练,也带着一份精明,更透着贾府往日煊赫气象的最后一丝余晖。她呀,真可谓是 贾府 这个庞大机器在 年节 时分的核心齿轮,少了她,只怕这年就过得没有那么“像样”了。她不就是将“ 过年 ”这件寻常事,活生生操持成了一场家族的年度大秀吗?

那些 年节习俗 ,书里写得可真是细致入微。你看,从二十三的祭灶,到二十四的扫尘,二十五的糊窗,二十六的杀猪,二十七的宰鸡,二十八的打糕,二十九的蒸馍,三十的包饺子,真是步步有章法,处处有规矩。光是祭祖,那场面就足以震慑人心。大观园的家庙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贾母带着一众子孙跪拜,那种对先人的敬畏,对宗法的遵循,是刻进骨子里的。这不单单是信仰,更是一种维护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除夕 夜的 守岁 ,更是重头戏。书中对 除夕 夜宴的描写,是何等的热闹非凡!一家人围坐一桌,觥筹交错,其乐融融。贾母高居上座,宝玉、黛玉、宝钗等一众姐妹们,或坐在旁边,或立于身后,那种尊卑有序,却又满溢亲情的画面,真是让人神往。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精致得像画一样。外面是此起彼伏的爆竹声,震得窗户都微微颤动。孩子们穿着新衣,拿着沉甸甸的 压岁钱 ,笑声不绝于耳。那份热闹,简直要把整个 贾府 的屋脊都掀起来似的,又或者,是把多少心事都借着爆竹声震散了去?而 守岁 ,更是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对生命绵长的祝福。熬过这一夜,便又长了一岁,新的一年便来了。
大年初一的 拜年 ,也是一景。贾府上上下下,从主子到奴仆,都要互相 拜年 。贾母接受子孙们的叩拜,凤姐儿带着平儿给贾母拜年,再到各房之间互相走动,说些吉祥话,这都是维系人际关系,巩固家族等级的必要环节。而那些发放的 压岁钱 ,从贾母到各房太太,再到儿孙辈,每一步都体现着家族的财富与地位。这钱不单单是“钱”,它背后承载着长辈的祝福,更是家族兴旺的象征。
当然, 红楼梦 的 年节 ,不仅仅是热闹和奢华。在那些金碧辉煌的表面之下,总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像一层薄雾,萦绕不去。宝玉在 年节 里,时而喜形于色,时而又因黛玉的病弱,或者其他琐事而蹙眉。黛玉的 年 ,更是常常带着些许凄清,她终究是寄人篱下,即便 贾府 待她再好,那份天涯孤女的敏感与愁绪,也无法在 年节 的喧嚣中完全消弭。甚至连凤姐,在忙碌过后,也会有疲惫之态,她心中的盘算和焦虑,又何曾真正放下?
最让我动容的,莫过于 元宵节 的描写。那是 贾府 一年中最盛大的夜晚,张灯结彩,搭台唱戏,宝玉和姐妹们在园子里赏灯猜谜,好不快活。那时的烟花,应该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具古韵吧?那种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璀璨,带着一点点易逝的宿命感。然而,书的后半部分, 贾府 衰败,再过 元宵节 ,便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风光。那种对比,那种落差,简直是 红楼梦 里最尖锐的悲剧之一。盛极而衰,是 曹雪芹 用 年节 这个载体,最直观地向我们展现的主题。
所以,当 红楼梦 里的人们说“ 过年 ”的时候,他们不仅仅是在指代一个日期,他们是在说一种生活方式,一套仪式,一段关系,以及一个家族的兴衰沉浮。这“ 过年 ”二字,饱含了深厚的 传统文化 底蕴,它融合了敬祖、团圆、祈福、娱乐等多重意义。它更是中国古典社会缩影的绝佳窗口,透过它,我们看到森严的等级、繁复的礼仪、人情世故的微妙,以及那份刻骨铭心的家族荣耀与哀愁。
如今,我们 过春节 ,少了许多旧日的繁文缛节,多了几分现代的便捷与轻松。但那份对团圆的渴望,对新年的期盼,对亲情的珍视,却是一脉相承,从未改变的。每当我 过年 的时候,吃着饺子,看着春晚,偶尔也会想起 贾府 的那些 年节 光景。那些华丽,那些热闹,那些隐秘的悲凉,在 红楼梦 的字里行间,活生生地存在着,提醒着我,我们的 传统文化 有多么厚重,多么有魅力。或许, 红楼梦 里的 过年 ,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我们民族记忆深处,永不磨灭的印记。它教我懂得,即便物换星移,人事变迁,那份根植于心的“年味儿”,却是我们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