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这事儿吧,绝对是当代年轻情侣步入婚姻殿堂前,心里那份“甜蜜的负担”清单里,能排进前三的世纪难题。真的,比彩礼谈不拢、婚房写谁名儿,来得更微妙,更考验情商,也更让人在临门一脚时,舌头打结,手心冒汗。
这道题,叫“ 四大父母怎么称呼 ”。
你别笑,觉得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爸、妈”两个字吗?

呵,天真了。
我敢打赌,每个第一次正式见对方家长,被热情地拉着手,嘘寒问暖,眼看着饭菜都上齐了,就差你开口喊人的那个瞬间——你心里绝对上演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那两个字,明明在脑子里演练了八百遍,可到了嘴边,就跟焊住了似的,怎么都蹦不出来。嗓子眼儿里像是堵了块滚烫的炭,让你恨不得当场表演一段B-Box来蒙混过关。
为什么?
因为这两个称呼,承载的重量太大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背后是二十多年养育之恩的专属链接。你叫自己的父母“爸妈”,那是天经地义,是血脉相连的自然流露。可让你管另外两个,之前可能只在视频里见过、只听你对象提起过的“叔叔阿姨”,也叫“爸妈”,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让你把你最心爱的、独一无二的宝贝,复制一份送给别人。你心里那点小九九,那点儿“我凭什么啊,我自己的爸妈还没叫够呢,凭什么要把这份最亲密的称呼分给别人”的小小叛逆,全都会在那个瞬间,被无限放大。
所以你看,这根本不是个技术问题,这是个心理问题。
当然了,我知道,现在网上有很多“标准答案”。比如,最主流的说法,尤其是在北方,讲究“随乡入俗”,就是跟着你的伴侣叫。他/她怎么叫,你就怎么叫。他喊“爸”,你也跟着喊“爸”。这听起来简单粗暴,一步到位。很多长辈也确实吃这一套,觉得你这么叫了,就是认了这门亲,就是一家人了。
但生活这剧本,它从来就不按套路出牌。
我一闺蜜,北方姑娘,嫁了个典型的南方家庭。第一次上门,她做足了心理建设,准备一开口就用一声清脆的“妈!”来个“绝杀”,彻底拿下未来的婆婆。结果呢?她那么一喊,她婆婆愣住了,手里的锅铲差点没掉地上。饭桌上,气氛一度非常诡异。后来她老公才悄悄告诉她,在他们家那边,没过门就改口叫“妈”,显得……有点太急于求成了,甚至有点“不矜持”。他们那儿的习惯,是结了婚,办了仪式,再慢慢改口。婚前,还是老老实实叫“叔叔阿姨”最保险。
你看, 地域差异 ,就是第一道坎。你以为的礼貌,可能是别人眼里的冒失。
还有一种情况,更普遍。就是那个过渡期,太磨人了。
从“叔叔阿姨”到“爸妈”,中间隔着的,可能是一本结婚证,也可能是一场婚礼,甚至可能只是心照不宣的某个瞬间。但就是这个切换的节点,特别难把握。
领证前,你叫“叔叔阿姨”,叫得顺口,大家也都习惯。领完证了,法律上你们已经是夫妻,对方父母也成了你的 公公婆婆 或 岳父岳母 。按理说,该改口了。可昨天还叫着“阿姨”,今天就要张口喊“妈”,你自己都觉得别扭得慌。
我一哥们儿,就是这么个情况。领完证半年了,对着他岳母,还是开不了口。每次话到嘴边,就自动消音。最后干脆用“哎!”或者一个眼神来代替。他岳母做好饭了,他就跑过去,笑嘻嘻地说:“哎,我来帮您端!”他想找岳父下棋,就凑过去:“哎,咱俩杀一盘?”
他岳母后来都跟他老婆吐槽:“你老公是不是嗓子不舒服啊?怎么老是‘哎哎哎’的?”
你说尴尬不尴尬?
所以,面对“ 四大父母怎么称呼 ”这个难题,别想着有什么一招鲜吃遍天的标准答案。你得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得有点策略。
来,我给你支几招,都是过来人的血泪经验:
第一招:沟通,永远是万能钥匙。
这事儿,千万别自己一个人在那儿纠结。你最应该求助的,是你的枕边人。直接问他/她:“宝贝,你们家那边有什么讲究没?我什么时候改口比较合适?直接叫‘爸妈’会不会太唐突?”
让你对象去当这个“侦察兵”和“传声筒”,比你自己瞎猜强一百倍。他/她最了解自己父母的脾气性格和当地的风俗习惯。让他/她先去探探口风,甚至可以由他/她来引导。比如,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对象可以故意大声说:“妈,你看XXX(你的名字)给你买的这个披肩多好看!” 这时候你顺势接一句:“妈,您喜欢就好。” 气氛到了,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招:曲线救国,寻找替代方案。
如果“爸妈”这两个字,你实在是一时半会儿叫不出口,也别硬逼自己。关系是处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你可以试试别的称呼。
- 如果对方父母是知识分子或者有特定职业身份 ,比如老师、医生、领导,你可以延续之前的称呼,前面加上姓,比如“王老师”“李阿姨”“周局长”,这既显得尊重,又避免了直接改口的尴尬。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
- 学学明星们的高情商做法。 有些明星会称呼伴侣的父母为“X爸爸”“X妈妈”(X是伴侣的姓或名),比如“杰伦爸爸”,这样既表达了亲近,又保留了一点点区分度,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 终极大招:等孩子的出生。 这一点,简直是所有社恐人士的福音。一旦你们有了孩子,所有称呼问题迎刃而解。你可以跟着孩子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奶奶,宝宝饿了!”“外公,您看孩子多喜欢您!”是不是瞬间就自然了?
第三招,也是最核心的一招:把重点放在“做”,而不是“说”。
我一直觉得, 称呼是壳,关系是核 。一声“爸妈”叫得再甜,如果你逢年过节一个电话都没有,平时对长辈的身体状况漠不关心,那这个称呼也是空洞的。
反过来,就算你一时改不了口,还叫着“叔叔阿姨”,但你时常惦记着他们,天冷了提醒他们加衣服,有好吃的第一个想到给他们寄过去,他们生病了你跑前跑后地照顾。你觉得,他们会因为你没叫一声“妈”而跟你计较吗?
不会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能感受到你的真心和孝顺。当他们从心里真正接纳你,把你当成自己的孩子时,你叫什么,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到那个时候,你再叫一声“爸”“妈”,才会是发自肺腑,而不是迫于压力的任务。
说到底, 四大父母怎么称呼 ,这道题的解法,不在嘴上,在心里。它考验的不是你的口才,而是你的真诚、你的尊重和你经营家庭关系的智慧。
别再把它当成一个龙潭虎穴,也别因为叫不出口而过度自责。放轻松一点,这只是漫长婚姻生活里,一个小小的、可爱的开端。找到最适合你们家庭的方式,用行动去温暖彼此,你会发现,当爱意充盈时,那一声“爸”,那一声“妈”,自然而然,就脱口而出了。
而那一刻的温暖,会让你觉得,之前所有的纠结和尴尬,都值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