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印章,许多人脑海里大概会立刻浮现出一方或大或小的石头、木头,上面 刻着 或正或反的字。但真要深究这印章里头,那“刻的字”究竟该怎么个称呼法,似乎又有些语焉不详了。其实,行内人也好,或是那些个痴迷于 金石之学 的雅士也罢,大都会脱口而出两个字—— 印文 。这“印文”二字,简练却精准,它指代的,正是那方寸之间,被艺匠们以 刀法 勾勒出的文字、图样。但若你以为仅仅一个“印文”就能囊括其所有,那可真是小觑了这份沉甸甸的文化了。在我看来,称其为 印章文字 、 篆刻文字 ,甚至更广义的 印章艺术 的灵魂,都未尝不可,毕竟,它们的内涵是如此的丰富,其外延又如此的宽广。
我常常琢磨,这 印文 啊,它可不仅仅是文字符号那么简单。它是历史的切片,是文化的凝固,更是个人性情的淋漓展现。远古时期,印章的出现,首先是为了凭信,为了标识。那时候,泥封上的 印迹 是权力的象征,是命令的传递,是契约的凭证。想想看,那一枚枚 古玺 ,或大或小,或方或圆,上面刻的字,多半是人名、官职、吉语,笔画多变,风格粗犷,带着一股子未经雕琢的原始力量。它们,就是最早的 印文 。那些字,或阳刻( 朱文 ),印出来是红字;或阴刻( 白文 ),印出来是白字,字周留红。无论是哪一种,都承载着彼时彼刻的社会功能,那是真真切切的“有用之物”。
再后来,到了秦汉时期,印章的形制逐渐规整, 印文 也更趋于标准化。秦代的 小篆 规范了文字,使得印章上的字也变得秀丽而严谨。汉印的雄浑大气,更是将 印文 的魅力推向了一个高峰。瞧瞧那些汉代的铜印,字形方正,结体茂密,刀法多用切刀,线条平直劲健,布局疏密得当,字与字之间,字与边框之间,仿佛有呼吸的节奏。这便是 汉印 独有的 章法 ,它不单单是文字的排列,更是一种视觉艺术的构图。那时候的 印文 ,除了官印上的官职名号,还有大量的私印,上面刻着姓氏,刻着雅号,甚至还有一些 肖形印 ,刻着各种生动的动物图案,那可真是妙趣横生,让人看了忍不住要多把玩几番。这些,也都是 印文 ,但它们已经开始悄然从纯粹的实用性向艺术性过渡了。

真正让 印文 脱胎换骨,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是明清两代。自文彭、何震等大家以 石材 入印,将文人 书画 的审美情趣融入 印章 之中后, 篆刻艺术 才真正兴盛起来。此前多以铜、玉等硬质材料为主,匠人们刻字,更多是依样画葫芦,少有个人风格的发挥。而 石材 ,尤其是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质地温润,宜于奏刀,给了文人墨客们极大的施展空间。于是, 印文 不再只是依附于印章的文字,它成了 篆刻 家们“笔下”的“字”,是他们用刀在石头上“写”出来的“书法”。是的,你没听错,是“写”!因为优秀的 篆刻 家,首先得是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们的 刀法 ,就像是书法家的 笔法 ,或苍劲有力,或婉转流畅,或古拙厚重,或清丽飘逸。每一次下刀,每一处转折,都凝聚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对 文字结构 的独到理解。
这 印文 的魅力啊,就在于它既是平面艺术,又是立体艺术。它既要符合 篆书 的规范,又要在方寸之间做到 章法 的奇绝。方寸之地,如宇宙般浩瀚,容纳着无限的想象与变化。有时,为了达到某种古朴的意境, 印文 会故意做旧,让字形显得残缺斑驳,像是经历了风霜雨雪的洗礼;有时,为了追求那种金石味, 印文 的线条会处理得棱角分明,带着一股子斩钉截铁的劲儿。这些,都离不开 篆刻 家们对 印文 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处理。他们对 印文 的 取法 ,更是包罗万象,从甲骨文的神秘、钟鼎文的雄浑,到汉印的茂密、唐宋官印的端庄,无不汲取营养,熔铸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让我不禁感叹,小小的 印文 ,竟然能承载如此厚重的 历史 与 文化 的积淀。
在我看来, 印文 ,绝非仅仅是“字”。它是有生命力的。当一方刻好的印章被轻轻摁上印泥,再小心翼翼地拓印到宣纸上时,那鲜活的红色跃然纸上,仿佛瞬间凝结了天地精华。印章的 边款 上,往往也会刻有 印文 作者的名字、创作时间、甚至一番心境感悟,这些都是解读 印文 、理解 篆刻 家匠心的重要线索。
我们今日所称的 篆刻 ,其实就是以刀代笔,在印材上 镌刻印文 的艺术。而这些 印文 ,大多选用 篆书 ,因为 篆书 笔画圆转,结构古朴,最能体现金石之美,也最适合 刀刻 。当然,也有一些 印文 会选用隶书、楷书,甚至是行书,但那更多是作为一种创新或探索, 篆书 始终是 印文 的主流。
我曾见过一方刻得极精妙的闲章, 印文 是“我居山中”。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被 篆刻 家处理得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字形不求方正,反而有些歪斜,笔画也非平直,略带弯曲,但整体却显得生动活泼,古意盎然。字与字之间的留白,并非空洞,反而予人无限遐想,仿佛能看见山间云雾缭绕,听见鸟鸣虫语。那刻出的线条,时而如老藤盘根,苍劲有力;时而如流水行云,自然流畅。这种 意境 ,是直接用毛笔写字难以完全表达的,唯有通过 篆刻 家对 刀法 和 章法 的独特理解与运用,方能呈现。这便是 印文 的魅力所在,它把文字从纸面解放出来,赋予它雕塑般的质感和更深层的 文化韵味 。
对于一个 收藏 者来说, 鉴赏 一方印章,除了看印材的优劣,更重要的就是看 印文 。 印文 是印章的灵魂,是 篆刻 家功力的集中体现。它包括了文字的选择、书体的运用、字形的结构、线条的质感、 章法 的布局,甚至连印面上偶尔出现的残破,如果处理得当,都能增添一份 古朴 的拙趣。那些精美的 印文 ,或典雅秀丽,或雄浑磅礴,或奇崛诡谲,每一方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展现着一种风骨。
说句心里话,现如今市面上那些 机刻印章 ,虽然能快速批量生产,字迹也规整,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呢?少了那份 匠心 ,少了那份温度,更少了那份灵动。 机刻印文 再怎么标准,也只是冰冷的复制,没有了 篆刻 家手起刀落间的犹豫、思考、调整,没有了石头与刀锋摩擦碰撞时产生的独特肌理。那样的“字”,充其量只能算是功能性的符号,而绝不能称之为 艺术 。真正的 印文 ,带着 篆刻 家的生命气息,带着他独一无二的审美判断和 文化 修养。
所以啊,当我们再提到 印章中刻的字 时,不妨用“ 印文 ”这个词。但别忘了,这短短两个字背后,蕴藏着多少 历史 的变迁,凝结着多少 艺术 的精髓,又寄托了多少文人雅士的 情怀 。从实用到审美,从工匠到文人, 印文 一路走来,成为了中华 文化 中一朵独特而绚烂的奇葩。它提醒我们,方寸之间,亦可有大天地;笔墨之外,刀锋亦可传情。下次你见到一方古印,不妨细细品味其上的 印文 ,那不仅仅是字,那是一段被时间雕刻的往事,是一首无声的诗,更是一幅浓缩的画。那股子沉淀下来的 古朴 与 拙趣 ,足以让人为之动容,为之倾倒。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