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翻阅那些泛黄的史册,帝王将相的故事总是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龙袍玉带,金戈铁马,何等辉煌!可我的目光,却总是不由自主地落在字里行间那些不起眼的名字,或者说,连名字都未曾拥有的人们身上。他们, 古代的小人物怎么称呼 ?这问题像一粒沙子,卡在我心头,不吐不快。因为我相信,一个时代的底色,不光是帝王的颜色,更是千千万万 小人物 的血汗与悲喜交织而成的。
那会儿,寻常巷陌里,哪来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讲究?最最普遍的,莫过于 百姓 、 黎民 。这俩词儿,简直就是老祖宗们对芸芸众生的最朴素概括,像黄土地一样,厚重,又直接。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就告诉你,这是天下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抔黄土里刨食儿的普通人家。无论是天子口中的“朕之 黎民 ”,还是官员文书里的“ 百姓 安乐”,听起来似乎都带着那么一点子高高在上的“恩赐”意味,仿佛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被统治、被庇佑。你细品,是不是这样?但这也是他们最堂而皇之、最被认可的身份标签,虽然常常是集体而非个体。
再往下细究,便有了 庶民 、 平民 这些说法。 庶民 嘛,有时带着点儿“旁支末流”的意思,与那些世家大族、钟鸣鼎食之家划开界限。它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悄悄地告诉你,你只是这社会构成中,最为庞大,却也最不显眼的那一部分。而 平民 ,更是直白,指的就是 非贵族 、 非官员 的普通人,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无权无势”的无奈。你想象一下,一个寒门子弟,想要求学入仕,旁人说他“出身 平民 ”,那语气里,多半是带着一点轻蔑,或者,至少也是一种客观的身份限定。这种词语的运用,其实折射出的是古代社会里,无处不在的身份壁垒,那堵墙,有时比砖头垒起来的还要高,还要坚硬。

当然,更多的 小人物 ,他们被称呼的方式,往往和他们的职业紧密相关。这最是鲜活,也最接地气。顶着烈日,弓着背在田里插秧的,那自然是 农夫 ,或者 耕者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是他们;辛苦一年只求温饱的,也是他们。他们是社会生产的基石,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群人。那些撒网捕鱼,与风浪搏斗的,我们叫他们 渔夫 ;进山砍柴,肩扛手提的,称作 樵夫 ;在城里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的,那是 匠人 ,或是 工匠 。
你再瞧,那街边叫卖的小贩,被唤作 商贩 ,或是 市井小民 ;替人跑腿送信的,多半是 走卒 、 驿卒 ;晚上提着铜锣,一声声敲进深邃夜色的,那是 更夫 。这些称呼,都是他们的生活印记,是他们挣扎于世的证明。它们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却又那么真实地勾勒出千年前的生活图景。这些职业称谓,就像一幅幅生动的浮世绘,将 小人物 们各自的忙碌和挣扎,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再来聊聊那些带有 身份色彩 和 情感倾向 的称呼,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去了。
当一个普通百姓在官老爷面前,战战兢兢地跪下,自称一声“ 草民 ”、“ 小人 ”、“ 小的 ”,甚至“ 贱民 ”,你有没有感觉到那字里行间透出的卑微与怯懦?那一声声“ 草民 ”啊,简直就是把自己比作地上的野草,任人踩踏,无足轻重。那不是一种自谦,那是一种被压制、被规训后的自我矮化,带着浓浓的求生欲和对权威的恐惧。
“ 小的 ”这词儿,更是妙。它不仅仅是一种自我介绍,更是一种服从与顺从的姿态。在府邸里,奴仆对主子自称“ 小的 ”,那是一种 奴仆 的本分;在公堂上,平民对官员自称“ 小的 ”,那是一种 下对上 的臣服。这种称呼背后,隐藏着一套根深蒂固的社会伦理和权力结构,清晰地划出了你我之间的界限:一个在上位,一个在下位。
而“ 匹夫 ”、“ 布衣 ”、“ 白丁 ”这些,则多半是旁人对那些 无官职 、 无功名 的男子的称谓。 匹夫 ,有时带着点粗鲁、莽撞的贬义; 布衣 ,则相对中性,通常指穿着麻布衣服的普通人,也常用来指代那些尚未入仕的士人,带着一点点清高的意味,比如“布衣卿相”; 白丁 就更直接了,指那些 不识字 的 平民 ,文盲嘛,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文化上的鄙夷。你听,这些词,是不是都带着那么点审视,带着那么点高低贵贱的潜台词?
还有一些称呼,是地域性的,或是带有某种亲近感的。比如“ 乡亲 ”、“ 父老 ”、“ 里正 ”。“ 乡亲 ”自然是指同乡的人,带着一份天然的亲切和信任,那是 小人物 们在彼此之间建立起来的连接,是他们抱团取暖的纽带。“ 父老 ”嘛,则是对村里年长者的尊称,透露出尊敬与辈分。而“ 里正 ”,则是古代基层行政单位“里”的负责人,通常也是由村子里有威望的人担任,算得上是 小人物 中有点“地位”的。这些称谓,比起那些冷冰冰的官方用语,多了份人情味儿,多了份烟火气,它们是 小人物 们在自己小世界里互相支撑的证明。
当然,也有一些带有明显贬义,甚至侮辱性的称呼,是那些居高临下的人,用来指代 小人物 的。比如“ 刁民 ”、“ 愚民 ”、“ 氓 ”。“ 刁民 ”简直就是官府对那些不服管教、不守规矩的 小人物 的蔑称,带着一种不屑和恼怒,仿佛在说:这群人,不好管教,麻烦得很!“ 愚民 ”则更直接,是说他们 愚昧无知 ,容易被煽动。而“ 氓 ”,多指那些流氓、盗匪,或者不事生产的游民。这些词语,活脱脱是站在统治者的视角,给 小人物 们贴上的负面标签,它们是权力傲慢的体现。
说到底,这些称谓啊,就像一面面小小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等级森严,人情冷暖,以及 小人物 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求存。它们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带着温度、带着重量的烙印,刻在了那些不被历史铭记的人们身上。你听,那一声“ 小的 ”,是不是带着几分卑微,几分无奈?那一句“ 农夫 ”,是不是透着几分辛劳,几分朴实?
这些称呼,远远不止是几个汉字那么简单。它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缩影,是他们被赋予的社会角色,是他们在这个世界里 卑微 或 坚韧 的行走方式。它们提醒着我,在那些光鲜亮丽的历史背后,还有无数 无名英雄 ,他们默默无闻地支撑着那个庞大的社会机器运转。他们没有名字被刻在碑上,却以这些 称谓 的形式,留下了自己存在过的痕迹。我们今天回望,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理解,理解那些 古代的小人物怎么称呼 的背后,那份沉甸甸的生活重量,那份跨越时空的, 永恒 的人性光辉与挣扎。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