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我爱我家》,心里头就像是被一股暖流熨帖过似的,瞬间就能闻到那股子老北京胡同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儿,再夹杂着几分机智幽默,几分世俗的烦恼,还有那份化不开的浓浓亲情。那是一部剧吗?不,那简直就是我们这代人集体记忆里的一张泛黄的全家福,是九十年代北京城生活的一段活色生香的“切片儿”。每当片头曲响起,那熟悉的旋律一出来,我就知道,又可以一头扎进贾家那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四合院里了。
你问,《我爱我家》里的 同学 都怎么 称呼 啊?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好多好多时代的烙印,人情世故的密码。我琢磨着,这可不是一个能用三言两语就打发掉的问题。因为在那个年代,在那个特有的文化语境里, 称呼 可不仅仅是个代号,它更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你和对方关系亲疏、身份地位,甚至情感深浅的大门。
咱们先从 贾圆圆 说起吧,她可是贾家的“小太阳”,一个聪明伶俐、有点儿小大人劲儿的小学生。我记得那会儿,她和小伙伴们之间的 称呼 ,多半都是直来直去的——“小明”、“小芳”、“王晓丽”,顶多再带个姓氏,比如“张伟”。那时候的孩子们,心里没什么弯弯绕,玩得野,闹得欢,互相之间就是最纯粹的 同学 情谊。没有现在那么多五花八门的昵称,什么“小可爱”、“宝贝儿”,更不会有英文名和各种奇奇怪怪的外号。那会儿,一声“圆圆”,一声“强子”,简简单单,却透着一股子天然的亲近和信任。你说,要是圆圆上学那会儿,哪个 同学 敢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她起个花名儿,估计她能当场跟你理论个半天,把你说得哑口无言。那时候的孩子,有股子正气,也有股子“轴”劲儿,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再往上数, 贾志国 和 贾志新 这哥俩,他们要是提到自己的 同学 ,那可就复杂多了。 贾志国 是正儿八经的干部,在单位里是副处长。他的 同学 ,如果还是保持着联系,那 称呼 里头,可能就掺杂了当年的青涩和如今的世故。比如,一些可能已经各奔东西,很久没见的老 同学 ,再见面时,或许会先客气地喊一声“老贾”,或者“志国同志”,这是一种礼貌,也带着点儿试探。但要是那些当年一起摸爬滚打,穿一条裤子长大的铁哥们儿,那 称呼 可就放肆多了,很可能直接就是当年学校里的外号,比如“大头”、“瘦猴”,或者干脆就是光秃秃一个“国儿”,带着一股子陈年老酒的醇厚,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那份情谊,是经过岁月沉淀的,所以 称呼 也格外有分量。
至于 贾志新 ,这位“不着调”的艺术家,他的 同学 称呼 就更有意思了。志新那人活泛,身上带着股子痞气和才气并存的劲儿。他的 同学 们,估计也都是些性情中人。他们之间, 称呼 可能是“志新”,但更多的时候,可能就是各种带着戏谑、带着调侃的绰号。比如“小贾”、“贾二哥”,甚至是“贾艺术家”这种半真半假的玩笑话。志新自己 称呼 别人,也必定是各种“哥们儿”、“兄弟”,带着一股子江湖气和不拘小节的亲近。他的人缘儿好,四海之内皆朋友,所以 同学 间的 称呼 ,也最能体现出他那种随性、不羁的个性。你想象一下,要是志新参加个 同学 聚会,肯定是最活跃的那个,他一声“哟,老李!”能把全场气氛都调动起来,那份亲热劲儿,是骨子里透出来的。
而贾家的定海神针, 傅明老人 ,他那辈儿的 同学 称呼 ,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傅明老头儿可是老革命,经历过枪林弹雨,在单位里也是个受人尊敬的老干部。他那些当年的 同学 、老战友,如果还在世,那 称呼 里头,就不仅仅是简单的 同学 情谊了,还掺杂着革命友谊的沉甸甸,对过往峥嵘岁月的共同记忆。他们之间, 称呼 可能就是“老王”、“老张”,带着一份对年龄和资历的尊重;或者更直接,按当年在部队或者学校里的职务来喊,“老指导员”、“老校长”,这是一种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彼此身份的认可。那份 称呼 ,沉稳厚重,每一个字都像是用钢笔描过似的,带着一股子旧时代特有的庄重和情深义重。他们坐在一起,泡一壶老茶,聊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旧事,每一声 称呼 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让往事历历在目。
所以你看,从 贾圆圆 到 傅明老人 ,从小学生到老革命, 同学 之间的 称呼 ,就像一面面小小的镜子,折射着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社会身份,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人际关系的特点。在那个九十年代,信息传播还没那么快,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直接、更纯粹。 称呼 这东西,少了些花里胡哨的装饰,多了些实打实的真诚。
我时常想,为什么我们对《我爱我家》这么情有独钟?除了它妙趣横生的剧情和深入人心的角色,更重要的,可能就是它所展现的那份朴实、真挚的人情味。这种人情味,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 称呼 里。没有“宝宝”、“亲爱的”这些在今天看来有些泛滥的 称呼 ,也没有各种“哥”、“姐”的套近乎。那会儿的 同学 之间,一声“嘿,哥们儿!”或者“喂,丫头!”,就能把彼此的心拉得近近的。
再看看现在,我们 同学 之间的 称呼 ,可真是五花八门,日新月异。有了微信群,有了QQ群,每个人可能都有好几个不同的昵称。小学 同学 叫你“小名儿”,中学 同学 喊你“外号儿”,大学 同学 可能用你的英文名,工作之后, 同学 聚会,有些 同学 甚至开始互相 称呼 “X总”、“X总监”。这其中,固然有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但也总让人觉得,是不是少了点儿当年那份不掺杂质的简单和直接?
我不是说现在的 称呼 不好,多样性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可我总觉得,那份在九十年代《我爱我家》里透出来的、带着点儿傻气、带着点儿直拗的 同学 称呼 ,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加修饰,不刻意美化,就像贾家客厅里那台老旧的电视机,可能屏幕没那么清晰,声音也没那么洪亮,但它播放出的每一帧画面,每一个 称呼 ,都带着一股子暖暖的人间烟火气,是真真正正的生活。
比如,圆圆的 同学 来家里玩,和平阿姨可能就直接喊“小丽,快来吃水果!”。你看,这多自然,多亲切。没有半点儿生分,就像自家孩子一样。这种 称呼 ,反映了那个年代社区、家庭之间紧密的连接感。左邻右舍,谁家有个孩子,大家都像是自家的一样关心着,看着他们长大。这种人情味儿,现在是越来越难找了。
所以,当我们在回味《我爱我家》的时候,不妨也停下来,细细咂摸一下,那些 同学 之间的 称呼 。它们不只是几个字那么简单,它们是时代的缩影,是人际关系的图谱,更是我们这代人心中,对于那份淳朴、真挚、充满温情的年代的深深眷恋。那些 称呼 ,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密码,解开的,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部分记忆,以及对逝去岁月的深深思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