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为这事儿,我能跟我老公掰扯一晚上。面试的时候,人家还没进门呢,我俩就在客厅里预演。我说:“叫 阿姨 吧,通用,安全。” 他皱着眉,在屋里踱步,活像个思考人生的哲学家:“不行不行,太有距离感了。万一人家比你还小呢?你管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叫阿姨,你觉得合适吗?”
你看,问题就这么来了。一个简简单单的称呼,背后却是一团乱麻,牵扯着年龄、尊重、界限感,还有那么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阶级意味。这哪是叫个人啊,这简直是在给一段全新的、即将嵌入我们家庭核心的关系做定义。
最开始,我们家的那位,我们就叫她 王阿姨 。这是最最保险的牌,几乎不会出错。就像你去饭馆不知道点什么,来盘番茄炒蛋总没错。 “阿姨” 这个词,自带一种温和的、无害的、服务性质的色彩。孩子叫起来顺口,大人叫起来也方便。但时间一长,我心里就犯嘀咕。每天“王阿姨,麻烦你……”“王阿姨,孩子今天……”,叫得多了,感觉自己像个发布指令的机器。而她,也永远是那个温和微笑、 impeccably professional 的“王阿姨”,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我们之间有雇佣,有感谢,但好像……少了点人味儿。

后来,我一个朋友给我支招。她说她家的保姆,她叫“李姐”。
“姐?”我当时就愣了,“你比她大快十岁了吧?”
朋友翻了个白眼:“大怎么了?叫声‘姐’,是敬称,显得亲近。人家心里也舒坦。你想想,你管她叫‘阿姨’,潜台词不就是‘你是长辈,但你是来照顾我的’吗?你叫‘姐’,那感觉就不一样了,像是‘咱们是平等的,你经验比我丰富,我敬你一分’。”
我茅塞顿开。好像是这么个理儿。 “X姐” 这个称呼,一下子把那种纯粹的雇佣关系,往“家庭合作者”的方向拉近了一大步。它模糊了年龄,强调了尊重和亲近。尤其对于那些年龄和我们相仿,甚至更年轻的育儿嫂、家务师,叫一声“姐”,比冷冰冰的“阿姨”听着暖心多了。
但,凡事都有另一面。这声“姐”,叫起来容易,界限感可就难拿捏了。叫着叫着,真把对方当成自家姐姐了,说话随便了,要求也变得理所当然了。关系是近了,但专业性也可能随之减弱。万一哪天需要指出工作上的问题,那句“李姐,我觉得这个地方……”是不是就比“王阿姨,我们沟通一下……”要难开口得多?亲近感,有时候是蜜糖,有时候,也是枷锁。
所以,到底 一般怎么称呼家里保姆 ?这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这完全取决于你希望和她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我见过有的人家,特别是请那种专业技能很强的 育婴师 或者 早教师 的,直接称呼对方为 “X老师” 。这个称呼,绝了。它完全跳出了家庭伦理的辈分框架,直接进入了专业领域的对话模式。“老师”二字,既表达了极大的尊重,又清晰地划定了服务的专业范畴。我付钱,是为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买单,我们是纯粹的、基于专业的合作关系。这种称呼,特别适合那些边界感很强、希望一切都职业化的家庭。干脆,利落,没有那么多黏黏糊糊的人情世故。
当然,还有更直接的。我有个心特别大的邻居,她家的阿姨比她小五岁,她直接问人家:“我叫你小高,行吗?”那个叫小高的姑娘也爽快:“行啊,姐!”于是,她们一个叫“小高”,一个叫“姐”,相处得跟亲姐妹似的。这种模式,可遇不可求,它需要双方都拥有极高的情商和松弛感,能把工作和生活分得清清楚楚。
说到底,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你最终选择了哪个称呼,而是你做出选择的那个“动作”本身。
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在面试通过,或者阿姨第一天上班的时候,主动、真诚地去问一句: “我们该怎么称呼您比较方便?叫您王姐还是王阿姨?”
把选择权交还给对方。
这个小小的举动,传递的信息是巨大的。它告诉对方:我尊重你,我把你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功能性的符号。我愿意倾听你的想法。这一句话,可能比你多付五百块钱工资,更能让她感受到被尊重。
而对于孩子,又是一个新的课题。是跟着大人叫 “王阿姨” ,还是直接叫“阿姨”?我倾向于让孩子加上姓氏。这不仅仅是为了区分,更是教给孩子一种基本的社交礼仪。让她知道,阿姨不是一个泛指,她是一个有名有姓、具体的人,是“王阿姨”,不是随便哪个“阿姨”。
一个称呼,就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姿态。是高高在上的俯视,是小心翼翼的试探,还是平等真诚的对视?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称呼,基本上就为这段关系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
所以,别再纠结 一般怎么称呼家里保姆 了。问问你的心,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伙伴来共同打理这个家。然后,用一个最能代表你心意的称呼,开启这段或许会很漫长、很亲密的共处时光吧。毕竟,在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一个让人舒服的称呼,就是最好的开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