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雨声沥沥,敲打着玻璃,也敲打着我心里那些个千回百转的念头。又是一年将尽未尽的时候,总爱胡思乱想,尤其是在这种阴雨连绵、万物萧瑟的日子里。想着,若我活在千百年前,身披布衣,手捧竹简,面对这般光景,该如何 称呼 这流逝的 时间 呢?我们现在脱口而出的“ 今年 ”,在古人的唇齿间,又会是怎样一番滋味?是干脆利落的“甲辰”,还是带着某种深邃况味的“岁在甲辰”?这可不是什么咬文嚼字的小事,这背后藏着古人对 时间 、对 生命 、对天地万物最深刻的洞察和最浪漫的想象。
说起来,古人对 岁月 的称谓,可比我们如今“2024”这种冰冷的数字来得有温度、有诗意多了。他们不只是标定一个刻度,更像是赋予它灵魂,描摹它的容颜,让 时间 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存在。
你瞧,最常见的,一个 “岁” 字,多干脆利落啊!从甲骨文里那个手持斧钺伐木的形象演变而来,一年一伐,周而复始。那是一种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的生命节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岁 月流转,是生长的周期,是收获的期待,更是 生命 的轮回。你读《诗经》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或者“日月其迈, 岁 月其徂”,感受到的,是那种对 时间 流逝的慨叹,是对 生命 起伏的沉思。 “岁” 字,简简单单,却蕴含了天地间的至理。它不只指 今年 ,更指代了所有年份,但凡提到 “岁” ,那份古朴的厚重感便油然而生。

再看 “载” ,这词儿,又带了点承载、负载的意味。它可不仅仅是“一年”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积累、一种厚重,是对 时间 的一种丈量,而非简单的计量。你看《诗经》里,“有客自远方来,遗我一 载 竹。”这里的一 载 ,是重量,是份量,那 时间 的“ 载 ”,不也带着如此这般的沉甸甸吗?想象一个老者,在讲述他 “十年载” 的求学经历,那份光阴里承载的智慧与艰辛,是“十年”二字无法完全涵盖的。它多了些许岁月的印记,多了些许 生命 的厚度。
然后是 “年” 。这个字本身就带着禾谷丰收的喜悦。甲骨文里,“年”字像一个人背着沉甸甸的禾穗。所以,“ 年 ”的本义就是谷物成熟。因此,说 “年” 的时候,总带着一种庆祝的意味,一种对丰收的期盼和感恩。每逢新 年 ,大家道一声“新 年 快乐”,便是延续着古人对 岁月 安康、五谷丰登最朴素的祝福。所以, 今年 这个概念,若追溯其本源,是与大地、与收获、与我们的餐桌紧密相连的。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刻度,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关乎生计的循环。
除了这些,还有像 “兹岁” 、 “本岁” 、 “今岁” 、 “是岁” 等。这些听着像变体,实则各有各的语境。 “兹” 带着“此”的强调, “本” 带着“当前”的意指, “今” 和 “是” 则更直接点明当下。但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它们是文人墨客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精挑细选出的字眼,以期能更精准、更富感情地表达对 当前 这一 年 的描述。
而若要精确到 今年 是哪一年,古人还有一套更为精妙、更为诗意的 纪年 法——那就是干支纪年法。 今年 ,是甲辰 龙年 。这个称谓,自带了多少神话色彩、多少民族期许啊!天干(甲乙丙丁…)与地支(子丑寅卯…)的六十甲子循环,不只是一个冰冷的 时间 坐标,更是一个与宇宙星象、与天地运行紧密相连的宏大系统。它让 今年 这个概念,不再只是孤立的一年,而是整个宇宙棋局中的一个特定落子,带着其独特的五行属性和生肖意象。
想象一下,一个老学究,摇着头晃脑地说:“庚子 岁 ,疫起;丁卯 岁 ,丰收。”他嘴里的可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幅幅天象与人事的图景,是 历史 的烙印,是 文化 的密码。当他说起 今年 ,是“甲辰 岁 ”,你立刻就能联想到青龙腾空,联想到木属性的生发,联想到即将到来的变化与活力。这是一种何等饱满的 时间 观!它让 今年 ,不只是一段物理 时间 ,更是一个充满寓意、充满想象力的 生命 周期。你感受一下,是说“2024”更让人心头一动,还是“甲辰 龙年 ”更让人血脉贲张?我个人偏爱后者,总觉得多了几分故事感,少了些许流水账。
我们现在 称呼 “ 今年 ”,通常就是“2024年”,干脆利落,全球通用。它效率极高,精准无误。但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觉得它少了点什么?少了古人抬头望星,低头数稼,然后赋予 岁月 以生命的那份仪式感?那种对 时间 流逝的敬畏与感慨,似乎都随着数字的普及而稀释了。我们太习惯于线性的、不可逆的 时间 观,却忘了 时间 原本也是可以轮回的,可以带着鲜活的物候、带着具体的意象扑面而来的。
我有时会盯着日历发呆。那些古老的称谓,就像一个个被锁进锦盒的密码,每一次解开,都像推开一扇通往旧时院落的门。门后,是墨香、是竹影、是暮鼓晨钟,是古人对 时间 的凝视,对 生命 的喟叹。他们会说“流年”,会说“光阴”,会说“弹指”,会说“须臾”。这些词,哪一个不比“一年”二字来得深沉?它们是 时间 的肌理,是 岁月 的皱纹,是 生命 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们提醒我们, 时间 不是冷冰冰的计量单位,它是有温度、有重量、有故事的。
或许你会说,“这不就是咬文嚼字嘛,管它叫什么,反正都是一年。”但细想想,我们 称呼 一个事物的方式,是不是也折射出我们看待它的态度?当我们把 时间 简化为数字,是不是也无形中简化了我们与 时间 的关系?我们不再去细品春华秋实,不再去遥想干支轮回,而是被KPI、被DDL、被一个个数字节点推着往前走。这不可避免地,让 生命 少了些许韵味,少了些许停驻,少了些许与天地自然的对话。
那种对“ 今年 ”的古典 称呼 ,它不仅仅是几个字,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 文化 底蕴和哲学思考。它提醒我们, 时间 的流逝并非仅仅是单向的消耗,它更是一种循环,一种生生不息。我们的 生命 ,也并非只是从生到死的直线,它与季节的更替、与星辰的流转、与万物的生长衰败息息相关。在 古文 中, 今年 不只 是今年 ,它是融入大 时间 背景下,带着宇宙气息、充满人文关怀的特殊一年。
我常常觉得,现代人对 时间 的感受力,似乎被那些精准的电子时钟和日历APP磨平了。我们不再等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依靠月相来判断 时间 。一切都被标准化、统一化。但那些古老的 称呼 ,就像是给 时间 戴上了一顶顶不同的帽子,每顶帽子都自带风情,自带故事。它们让 时间 变得可见、可感、可思。
所以,当我在 今年 这个特殊的甲辰 龙年 里,遥想古人会如何 称呼 它,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那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复古,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回归到那种对 时间 充满敬畏,对 生命 充满诗意的状态。它让我慢下来,去感受窗外的雨滴,去聆听内心的声音,去思考这一年,对我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不只是从1月1日到12月31日,它更是一个 生命 篇章的开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舞台,一个故事的序章或高潮。
或许我们无法完全回到古人的 时间 观,毕竟现代社会节奏如此之快。但我们至少可以在心里,为 今年 ,为每一个 时间 节点,留一份古典的注脚。在说出“2024年”的同时,也在心底默念一声“甲辰 岁 ”,感受那份来自 传统 的厚重与诗意。让那些沉睡在古籍里的美好,也在这 今年 ,重新活过来,与我们共舞一曲 时间 的咏叹调,让我们在匆忙前行的路上,也能偶尔停下脚步,抬头望望星空,感受 岁月 的呼吸。这,或许才是 传统文化 在当代最迷人的魅力——它不要求你全盘照搬,只邀请你,在不经意间,瞥见它一眼,便已足矣,足以让你的 生命 ,多几分色彩,多几分况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