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真能让你在饭桌上尴尬到脚趾抠出一套三室一厅。
就在上个周末,我姐,我那个人帅话不多的姐夫,还有姐夫的妈,也就是今天的主角,我们攒了个局。火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气氛本来是热烈祥和的。突然,阿姨(我暂时这么叫她)想让我递一下漏勺,她张了张嘴,那个称呼在嘴边转了三圈,最后硬生生憋出来一句:“哎,那个谁……”
空气,瞬间安静了。我姐夫的脸,唰地一下,红得跟锅里的番茄汤底似的。

我,就是那个“谁”。
那一刻我脑子里简直是弹幕护体:“她该叫我啥?我又是谁?我在哪?”这真是一个直击灵魂的哲学问题。 姐夫他老妈该怎么称呼我 ,这道题,比高数还难。
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关系。我是我姐的妹妹。她是我姐夫的妈妈。从血缘上说,我跟她,八竿子打不着。但从姻亲关系上,我们又被强行捆绑在了一起,成了一本复杂关系图谱里的两个节点。
按照最最最古老、最最最正式的叫法,我们俩,互为“亲家”。理论上,她可以叫我 亲家 ,或者更准确一点,因为我辈分小,可能得叫“亲家闺女”?天啊,光是想一想这个词从一个现代都市阿姨嘴里说出来,我就一身鸡皮疙瘩。太穿越了,感觉下一秒就得行个万福金安。
在某些特别讲究的农村地区或者非常隆重的场合,老一辈之间互称 亲家母 、亲家公,这是有的。但让她对着我这么一个二十多岁的丫头片子叫“亲家”?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她叫不出口,我也顶不住。这选项,基本可以PASS。
那么,问题来了,不叫亲家,叫什么?
这其实是一场微妙的社交博弈,考验的是情商,是眼力见儿,更是整个家庭的沟通文化。
第一种,也是最安全、最主流的选择:直接叫名字。
这简直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万金油。尤其是在我们这种关系里,显得亲切又不逾矩。比如,她可以直接喊我的名字,或者更亲热一点,叫我的小名、昵称。像我叫“萌萌”,她要是笑眯眯地来一句“萌萌,多吃点这个”,我天,那感觉瞬间就拉近了。感觉不是什么“姐夫的妈”,而是邻居家一个和蔼可-亲的 阿姨 。
当然,这需要一个“破冰”的过程。第一次见面,她可能不清楚该怎么叫,这时候,我方(也就是我或者我姐)就得主动出击,递个台阶。
我姐就可以说:“妈,这是我妹妹,您叫她萌萌就行。”或者我自己,在她犹豫的瞬间,赶紧笑嘻嘻地说:“阿姨,您叫我萌萌就好了,大家都这么叫!”
你看,一句话的事儿。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尴尬立刻烟消云散。这一招,屡试不爽,推荐指数五颗星。它传达的信息是:我们是年轻人,不讲究那些繁文缛节,舒服自然最重要。
第二种,进阶版,也是最显家庭和睦的叫法:跟着孩子叫。
这个方案有个前提:我姐和姐夫得有娃。
一旦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这个世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孩子管我叫什么?叫 “姨妈” 。好了,破案了。 姐夫他老妈 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地跟着孙子/孙女叫我 “孩子他姨” 。
“孩子他姨,来尝尝我新做的这个菜!”
听听,这叫法多地道,多有烟火气!一下子就把我从一个“老婆的妹妹”这种有点尴尬的附属身份,提升到了“咱们家孩子他姨”的核心家庭成员地位。这里面的潜台词是:我们都是为了孩子,我们是一家人。
这种称呼方式在很多地方都特别流行,因为它巧妙地绕开了直接的姻亲关系,而是通过下一代这个共同的连接点,重新定义了彼此的身份。既体现了长辈的身份,又表达了对我的认可和亲近。简直是高手中的高手。
第三种,特定情况下的“旁门左道”。
有时候,称呼这事儿,还真没什么固定章法,全看个人习惯和地域文化。
比如,有些阿姨,习惯性地称呼所有跟自己儿子/女儿同辈的年轻人为“闺女”或者“孩子”。“来,闺女,喝汤。”这种,虽然不精准,但透着一股子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听着也暖心。
还有一种,是跟着自己儿子叫。但这个比较微妙。我姐夫一般叫我小名,他妈妈跟着叫,很自然。但他要是叫我 “小姨子” ……那他妈妈要是也跟着叫“小姨子”,那就太奇怪了!这称呼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调侃意味,只能在平辈之间用,长辈是万万不可的。所以,这个得看姐夫平时怎么叫我。
说到底, 姐夫他老妈该怎么称呼我 ,纠结的不是那个称谓本身,而是称谓背后所代表的距离感和亲疏度。一个合适的称呼,是拉近关系的润滑剂。一个卡在喉咙里的称呼,就是一道无形的墙。
就像那天在火锅店,那句“哎,那个谁”之后,我立刻笑着把漏勺递过去,说:“阿姨,您叫我萌萌就行!”
阿姨愣了一下,随即也笑了,有点不好意思:“哎呀,你看我,刚才一下没想起来。好的好的,萌萌,萌萌,这名字好听。”
一场小小的风波,就这么化解了。
其实,我们这代人,对于很多传统称谓已经不那么敏感和在意了。我们更在乎的是人与人之间是否真诚、是否舒服。一个称呼,只要饱含善意,是叫名字,还是叫“孩子他姨”,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反过来,我们叫她,不也是一样吗?叫 “亲家母” 太正式,叫“阿姨”最保险,关系再好一点,跟着姐夫叫声“妈”,对方肯定也心花怒放。
所以啊,别再为这事儿焦虑了。下次再遇到这种场合,记住,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句主动的“阿姨,您叫我名字/小名就行”,比任何复杂的称谓研究都管用。
毕竟,家人的意义,从来都不是由一个称呼来定义的,而是由一顿顿热气腾腾的火锅,一次次发自内心的笑容,和一句句温暖贴心的话语来构建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