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车神”二字,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现代那些在赛道上风驰电掣,将车辆性能推向极限的顶尖车手们。那一声声引擎的轰鸣,那贴地飞行的速度感,那精准到毫厘的过弯,无不让人血脉贲张。可你有没有想过,在没有内燃机,没有沥青赛道的古老中国,人们又是如何定义他们心中的“车神”呢?他们用什么词汇,去赞美那些在黄土飞扬的战场上,在崎岖不平的古道上,驾驭着马车如履平地,甚至能扭转乾坤的“车神”们?这个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也更有趣,因为它不仅仅关乎一个称谓,更折射出古人对驾驭技艺、对人马合一境界的深层理解与敬畏。
想想看,三千年前的周王朝,或者更早的商代,青铜战车在原野上隆隆作响,那场景,绝对不亚于今天F1赛车的视觉冲击力。那时候,战车是战场上的 重型武器 ,是权力的象征,是贵族身份的标志。而驾驭它的,也就是 御者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可不是简单地拉着缰绳,挥着鞭子就行了,那是一门集力量、技巧、胆识、判断力于一体的 高超艺术 。
如果非要给古代的“车神”找一个最直接的称谓,我想,最接近的,或许是“ 神御 ”二字。这个词,直接点明了驾驭者技艺的 神乎其技 ,已经超出了凡人的范畴。它不单单指技术好,更带着一种近乎玄学的、人与马、车与地融为一体的 境界感 。古籍里,我们常常读到“天下之善御者莫若造父”、“王良善御”这样的句子,这里的“ 善御 ”,就是对技艺高超的褒奖。但“神御”则更进一步,它把这种“善”推向了极致,带上了 神性 。

我个人认为,中国古代最最最接近“车神”这个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他本人就是“车神”的,非 造父 莫属。这位爷,那可真是个传说中的人物。他跟周穆王驾驭八骏,一日千里,西巡昆仑,与西王母瑶池相会。这故事,简直就是古代版的“速度与激情”啊!想想看,周穆王坐在车里,造父在前面,八匹神骏像脱缰的野马,却又在他的掌控之下,翻山越岭,如风一般掠过大地。这哪里是开车,分明是 玩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他的技艺,绝不仅仅是让车跑得快,更是要保证乘员的安全,在复杂的路况中保持车辆的稳定和方向。这种掌控力,这种人马心意相通的默契,除了“神”字,我们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呢?所以,当人们谈论驾驭技艺的巅峰时,常常会说“ 造父之御 ”,这本身就成了一个 典故 ,一个 衡量标准 。
再比如 王良 ,也是一位与造父齐名的 御车大师 。他俩经常被相提并论,仿佛就是古代驾驭界的“双子星”。“ 王良策马 ”这个成语,就描述了他挥鞭驾车的英姿。你看,古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像“车神”这样直白的头衔,但他们会用 人名 来代指这种极致的技艺。比如,某个人驾车很厉害,人们会说他“有 造父之风 ”,或者“ 堪比王良 ”。这种以 先贤为标杆 的表达方式,我觉得比一个生硬的称谓更有 历史的温度 和 文化的底蕴 。
但驾驭技艺不仅仅是速度,更重要的,尤其是在战场上,是 精准的控制和战略的执行 。战国时期,车战盛行,一个优秀的 御者 ,往往能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比如《左传》里记载的 公孙枝 ,在一次撤退中,因为他的高超驾驭,让晋军成功脱险。他能在敌军追击、己方溃败的混乱局面中,冷静判断,巧妙规避,甚至利用地形反击。这不仅仅是技术,更是 战场意识 和 心理素质 的体现。还有 韩厥 ,他曾是晋景公的 御者 ,在关键时刻,凭借对马匹的了解和地形的判断,成功劝说景公放弃追击,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说明,古代的“车神”,很多时候还是 决策者和战略家 。他们需要的,除了过硬的驾驶技术,还有对局势的洞察力、临危不乱的冷静,以及与主将之间的 绝对信任和默契 。
所以,我们看古代对这些 驾驭高手 的称谓,从最基础的“ 御者 ”,到表扬技艺精湛的“ 善御 ”,再到近乎神话的“ 神御 ”,以及用 传奇人物的名字 来直接代指,这些都是古人表达崇拜的方式。他们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设立一个“车神奖”或者一个正式的“车神”头衔,但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那些被写入史册的篇章,那些成为成语典故的 名字 ,本身就是对他们 至高无上的加冕 。
再往深里想,古人对“车”的理解,其实也包含了对“ 驾驭万物 ”的哲学思考。老子《道德经》里就有“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样的思想,其实驾驭马车,何尝不是一种“治”呢?驾驭者需要 掌控 ,需要 平衡 ,需要 刚柔并济 。缰绳的松紧,鞭子的力度,口令的轻重,都要恰到好处。少了分寸,就可能马失前蹄;过了火候,则可能人仰马翻。这其中蕴含的,是人对 力量的理解 ,对 节奏的把握 ,对 自然法则的顺应 。所以,一个真正的“车神”,他驾驭的不仅仅是马车,更是 人心和天道 。
随着历史的演进,到了汉代以后, 骑兵 逐渐取代了战车的地位。马背上的英雄,比如关羽、吕布这样的 马上武将 ,成了新的焦点。但即使是骑兵,对马匹的驾驭依然是核心技能。只不过,那种人与车、马与地、整体宏大而沉重的 战车艺术 ,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 “御”的精髓 ,却从未消失,它融入了骑术,融入了军事指挥,甚至融入了修身养性的哲学。
今天,当我们再回望那些古老的称谓,那些斑驳的故事,我总会感到一种 时间与技艺的传承 。虽然我们开的不再是木质的马车,而是钢筋铁骨的汽车,但那种对 速度的渴望 ,对 操控的追求 ,对 人机合一境界的向往 ,是共通的。所以,与其说古人没有一个明确的“车神”称谓,不如说他们用 更富有诗意、更充满敬畏 的方式,去铭记那些 驾驭艺术的巅峰之人 。 造父 , 王良 ,这些名字,在我的心里,就是最响亮的“车神”称号。它们不仅仅是称呼,更是一种 精神的象征 ,象征着人类对 极限的挑战 ,对 完美的追求 ,以及对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的深刻理解。这,才是中国古代“车神”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他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