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它绝对是你踏入国外学术圈的第一块敲门砖,或者……绊脚石。真的,别笑。我见过太多同学,手握漂亮的CV,口语流利得像本地人,结果一封邮件、一次见面,就因为一个称呼,让教授眉头那么一皱,感觉整个气场都不对了。这感觉,就好像你精心准备了一场演讲,结果上台第一步就踩了鞋带,那叫一个尴尬。
咱们先从最常见的“雷区”说起,就是那个我们从小英语课本里学来的万金油—— “Teacher” 。请你,立刻,马上,把这个词从你和教授交流的词典里删掉!在英语环境里,Teacher通常指的是中小学老师。你对着一个在学术界摸爬滚打几十年,著作等身的大学教授喊“Hi, Teacher Wang”,对方的内心OS估计是:“我看起来像教你ABC的吗?” 这不是不礼貌,这是用词的场景完全错位,显得你特别外行。
那么,正确的入门姿势是什么?

最安全、最稳妥、最不可能出错的,就是 Professor + Last Name (姓) 。比如,你的教授叫 John Smith,那你就称呼他 Professor Smith 。这适用于任何场合:第一次发邮件、课堂上提问、在走廊里偶遇。这是一个标准的、充满敬意的称呼,就像你在国内喊“王教授”“李教授”一样,绝对的“政治正确”。无论对方是刚刚拿到教职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还是德高望重的讲席教授(Chair Professor),用Professor总没错。它是一个身份的象征,而不是具体职级的描述。
所以,记住了,当你完全不确定的时候,就用这个公式: Professor [姓氏] 。
但是,事情要都这么简单,我也就不用写这么长一篇了。真正的学问,在于你如何从这个“安全区”走出来,建立一种更近、更融洽的关系。这才是你在学术圈里需要修炼的“情商”。
关键的信号,往往藏在细节里。
第一个信号,也是最重要的,就是 观察教授的邮件签名 。这简直就是一本“如何称呼我”的活字典!如果你的教授,Professor Smith,在给你回邮件的时候,落款写的是“Best,”或者“Cheers,”,然后下面署名是“John”,那这就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强烈的暗示了!他是在告诉你:“嘿,别那么见外,叫我John就行。”
这时候你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从善如流。下一封邮件,你就可以自然地以“Hi John”开头了。你可能会有点小紧张,感觉像是打破了什么禁忌。别怕!这恰恰说明你读懂了空气,理解了对方释放的善意。反过来,如果人家已经明确用名字署名了,你还坚持不懈地一口一个“Dear Professor Smith”,对方可能会觉得你有点刻板,甚至有点……疏远。他会想,这孩子是不是没看懂我的意思,还是不愿意跟我拉近关系?
当然,这在北美、澳大利亚这些地方尤其普遍,那里的学术氛围相对轻松随意。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老教授,全系学生都亲切地喊他“Mike”,他本人也乐在其中。你要是敢毕恭毕敬地喊他“Dear Professor Peterson”,他可能还会开玩笑说:“哦?我办公室里还有另一个人吗?”
第二个信号,是 当面的口头邀请 。有时候,在你称呼完“Professor Smith”之后,他可能会笑着摆摆手说:“Oh, please, call me John.” 这句话的分量,比邮件签名还重。这是人家当着你的面,亲口给你的“特权”。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立刻改口。你可以笑着说一句“Okay, John!”。如果你继续坚持用姓氏,那就不是尊敬了,而是不识抬举。
但是,这里面也有文化差异的坑。比如在 德国 ,学术等级森严的传统依然有很深的影响。有些老派的德国教授,你可能需要称呼他的全套头衔,比如“Herr Professor Doktor Schmidt”。虽然现在年轻一代也越来越随意,但如果你去德国交流,先用最尊敬的称呼总是没错的。而在 英国 ,情况也比美国要稍微正式一些。Dr. (Doctor) 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关键点: Professor 和 Dr. 的区别 。
很多人搞不清楚。简单来说, Dr. (Doctor) 是一个学位,代表你拥有博士(Ph.D.)学位。而 Professor 是一个教职,是一个工作岗位。几乎所有的Professor都是Dr.,但不是所有的Dr.都是Professor。比如,一个刚博士毕业在做博士后(Post-doc)研究员,或者在一个研究机构工作的研究员(Researcher),他们是Dr.,但不是Professor。
所以,如果你要联系的人,你不确定他的教职,但你知道他有博士学位,那么用 Dr. + Last Name 也是一个非常安全和尊敬的选择。比如“Dear Dr. Smith”。有时候,这甚至比用Professor更准确。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Professor?去他所在院系的官网上查一下他的个人主页,上面会清清楚楚地写着他的头衔。做这点功课,花不了你五分钟,但能体现出你的细心和尊重。
说了这么多,我来给你画个重点,总结一下操作流程:
- 初次接触 :不确定?直接上 Professor [Last Name] 。如果知道对方是博士但教职不确定, Dr. [Last Name] 同样是上上之选。这是你的保护色。
- 邮件往来 :死死盯住对方的落款签名!如果他/她用了名字(First Name),大胆跟进,下次你也用名字称呼。这是破冰的信号。
- 当面交流 :如果对方亲口说“Call me [First Name]”,请立刻、愉快地接受这个邀请。别犹豫,犹豫就是对善意的不解风情。
- 观察环境 :看看周围别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博士生是怎么称呼他的。随大流,总不会错得太离谱。如果大家都喊他“Bob”,你非要喊“Professor Johnson”,那你就是那个格格不入的人。
最后,我想说,称呼这件事,为什么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标签,它定义了你和教授之间的人际距离。一个恰当的称呼,能迅速拉近你们的关系,让沟通变得更顺畅,让对方觉得你是个“自己人”,是个懂规矩、有眼力见儿的聪明孩子。而一个不恰当的称活,则可能在你们之间竖起一道无形的墙。
这道墙,在你需要他写推荐信的时候,在你希望加入他课题组的时候,在你需要学术指导的时候,都可能会成为阻碍。
所以,别再把这当成一件小事了。它就像打游戏时的新手教程,是你学术生涯开启的第一步。走好了这一步,后面的路,才会更顺畅。别让你在专业上的才华,被这种微不足道的社交细节给拖了后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