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对家人怎么称呼的?看懂这些备注昵称背后的亲情密码

你要是翻开我的 微信 ,估计会觉得挺分裂的。

一边是“Tony老师明天三点见”、“李总方案收到请批复”,另一边,画风突变,置顶的那几个 家人 ,备注简直朴素得不像话。

就俩字儿,

微信里对家人怎么称呼的?看懂这些备注昵称背后的亲情密码

我敢打赌,无数人的 微信 列表里,给父母的 称呼 ,都经历过这样一个初始阶段。那是一种近乎于仪式感的设置,好像在数字世界里,也得先给他们安一个最稳固、最不容置喙的牌位,生怕哪天跟狐朋狗友的诨名搞混了,那可是大不敬。这种 称呼 ,就像刚学会用手机那会儿,通讯录里存的“父亲”、“母亲”一样,带着一种教科书式的严肃和一点点疏离。

但时间一长,这味儿就变了。

我一个哥们儿,给他爸的备注是“王董(拨款专用)”。他说,每次想买点啥“大件”,比如新出的游戏机,就得点开这个对话框,毕恭毕敬地发一句:“王董,最近公司资金紧张,申请一笔预算。”然后附上商品链接。他爸也乐得配合,回一句:“已阅,待批。”爷俩把一场可能引发家庭战争的消费,愣是玩成了情景喜剧。

你看,这 备注 ,哪里还是个简单的 称呼 ?它分明就是一种关系的润滑剂,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我妈,一度被我备注成“食神”。因为她老人家每天乐此不疲地在家族群里转发各种美食视频,从“电饭煲蛋糕”到“可乐鸡翅的108种做法”,然后@我,问一句:“儿子,想吃不?”后来,她迷上了养生,备注就与时俱进地变成了“养生堂堂主”。每天准时推送“震惊!这种蔬菜千万不能吃!”或者“每天拍打这里十分钟,活到九十九!”。我从来不点开,但每次看到这个备注,就仿佛能看到她戴着老花镜,一脸严肃地在手机屏幕上戳戳点点的样子,还挺可爱的。

所以说, 微信里对家人怎么称呼的 ,这根本就不是个固定答案,它是一部动态的家庭情景剧。

夫妻或情侣之间的 昵称 ,那更是精彩纷呈,简直是情感的晴雨表。

热恋期,恨不得把全世界最甜腻的词都用上。“宝宝”、“猪猪”、“我的小甜心”,旁边再加个爱心或者亲亲的emoji。那段时间,手机都不敢随便借人看,太肉麻了,自己看着都起鸡皮疙瘩。

进入稳定期,画风就开始跑偏。我给我老婆的备注,一度是“老板”。没办法,工资卡上交,大事小情她拍板,叫声“老板”心服口服。她给我的备注,是“铲屎官”,因为家里那只猫,名义上是我的,实际上我俩都是它的仆人。这种 称呼 ,带着点自嘲,也带着点宠溺,是两个人磨合出来的一种生活情趣。

当然,吵架的时候,那 备注 就成了宣泄情绪的出口。“全名+先生/女士”都算是客气的了,更有甚者,直接改成“债主”、“大魔王”甚至是“狗东西”。虽然气头上改的,但往往气消了,看着那个凶神恶煞的 备注 ,自己反倒先笑出声来,然后又悄悄地改回去。这小小的修改记录,见证了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与和解。

兄弟姐妹之间,就完全是另一个宇宙了。那里没有那么多温情脉脉,更多的是相爱相杀。

我给我妹的 备注 ,常年是“二傻子”。她给我回敬一个“大猪蹄子”。我们俩的聊天,充斥着各种表情包大战和互怼。但只要谁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需要帮忙,那个对话框里的语气会瞬间切换。这大概就是兄弟姐妹, 称呼 可以随便,但那份血脉里的牵挂,比谁都重。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跟他哥的备注就更有意思了。他哥是学霸,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他的备注是“学习机”。他哥给他备注的是“游戏机”。两个人,一个在学术上披荆斩棘,一个在游戏世界里叱咤风云,在各自的领域里闪闪发光,这个 备注 ,是调侃,也是一种另类的认可。

再说到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 称呼

大多数时候,就是最亲切的“爷爷”、“外婆”。因为在他们面前,我们永远是孩子。这个 称呼 ,简单、直接,充满了安全感。每次点开和他们的对话框,看到那个慈祥的头像和朴素的 称呼 ,心里就特别踏实。他们发来的,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风景照,一句简单的“今天天气好”,或者一个完全看不懂的祝福链接,但你知道,那是来自生命源头的关心。

更有趣的是,我们是怎么被 家人 备注的。

我在我 微信 里,雷打不动的 称’呼 是我的乳名。一个我已经三十好几的大男人,每次在我妈手机上看到那两个字,都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尴尬吗?有点。但更多的是暖心。因为在她的世界里,我可能永远是那个需要她操心的小屁孩。

我爸就更直接了,直接是我的大名。一板一眼,透着股中国式父亲的威严。哪怕他发来的是一个搞笑视频,配上那个严肃的备注,都感觉像是在传达什么重要指示。

而我在我老婆的 微信 里,那个 备注 则随着我的功能而改变。我修好了水龙头,那两天我就是“全能水电工”;我陪她刷完一部甜宠剧,我就是“X先生(剧中男主名)”;我惹她生气了……算了,那个 备注 就不提了。

你看,一个简单的 微信备注 ,背后藏着多少故事,多少情感的流动。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标签,而是我们为 家人 在数字世界里量身定制的一枚专属徽章。这枚徽章,可能饱含爱意,可能充满戏谑,可能记录着一个独家记忆,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换款式。

它比朋友圈的点赞之交要私密,比工作群里的“好的收到”要真诚。它就是我们和 家人 之间,一条看不见的、却又无比坚韧的情感脐带。

下次,不妨也悄悄看一眼,你的 家人 微信 里,给你的是一个怎样的 称呼 ?或者,翻翻你给他们的 备注 ,回味一下那个名字背后的故事。那里头,藏着你们最真实、最鲜活的亲情密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