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聊的这个话题, “离异后的宝妈怎么称呼” ,听起来似乎只是个小小的语言习惯问题,但细究之下,它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女性、尤其对离异女性的隐形偏见、刻板印象,还有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与无所适从。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试图给一个人贴标签,往往是从一个称谓开始的?一个词,千斤重。或者,轻如鸿毛,但却足以让人心生芥蒂。
我常想,为什么单身男性就不会有“离异后的宝爸怎么称呼”这样的困扰?这背后,是不是女性在社会角色里,总被捆绑得更紧,被审视得更严苛?尤其是当婚姻这座围城崩塌之后,她们的身份标签,仿佛一夜之间就变得模糊不清,或者说,被赋予了太多附加的、往往是负面的解读。
“宝妈”这个词,它本身就带了点特定的语境和色彩。 它通常指那些以孩子为中心,甚至全职在家带娃的妈妈们。一个“宝”字,道尽了家庭的核心与温馨,也暗示了某种程度上的依附与被保护。然而,一旦“离异”二字横亘在前,这层语境便瞬间碎裂了。曾经的“宝妈”身份,在婚姻的庇护下显得理所当然,一旦抽离了婚姻的基石,再沿用这个称呼,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是啊,孩子还是“宝”,妈妈还是妈妈,可那个“宝”字,似乎不再能完全涵盖她全部的人生状态了。她可能不再是全职,可能要重新踏入职场,可能要一个人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她还要努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不再是“谁的妈妈”的身份认同。

那该怎么办呢? 身边的人,往往出于善意,却又带着那么点小心翼翼的尴尬,开始在各种称谓里打转。
有人会直接叫她“X姐”、“X女士”,这倒是最稳妥、最不犯错的,也最通用。在职场上,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我认识一位朋友,离婚后毅然决然地去学了编程,现在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大家提到她,都是“李工”、“李姐”,没人会把她和“宝妈”或者“单亲妈妈”挂钩。你看,当一个女性用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她的称谓往往就会自然而然地回归到“职业身份+姓氏”或者“社会关系+姓氏”这种更去性别化、去婚姻化的模式。这多好啊,这才是 对独立个体最起码的尊重。
可别忘了,她们首先是“妈妈”。在学校门口,在孩子的同学家长群里,“小明妈妈”、“悦悦妈妈”这样的称呼,依然是主旋律。这没毛病,甚至是一种温暖的连接。它强调的是她作为母亲的身份,这份身份,无论婚姻状况如何,都是不容剥夺、至高无上的。我个人觉得, 在与孩子相关的社交场景里,叫“XX妈妈”再自然不过了,也最能体现出大家对她作为母亲的认可和亲近。 这不是在强调她的“离异”,而是在确认她“母亲”的伟大。
最让我头疼,也最让我觉得“需要改进”的,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带着同情甚至怜悯的称呼。比如“单亲妈妈”。这个词,准确吗?准确。但它有没有那么点“戳心”?我总觉得,当你把一个女性定义为“单亲妈妈”时,你好像在强调她“缺少了什么”,而不是“拥有了什么”。你把她拉进了一个 “被标签化” 的境地,好像她的人生从此就只剩下了“独自一人带着孩子”这一个维度。这对于一个正在努力重建生活、甚至可能比任何人都活得精彩的女性来说,是不是有点太不公平了?她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视,是理解,是鼓励,是对她作为“人”的完整性的认可。
还有一些,直接叫“离异女士”,这称呼,礼貌是礼貌了,但透着一股子客气和疏远,仿佛在提醒大家,她是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特别对待。这,恕我直言,实在是没有必要。
所以,我心里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甚至有点“平淡无奇”。 最核心的原则,是尊重,是发自内心的理解。
首先, 如果你不确定,那就用最普遍、最不带感情色彩的称呼。 “X姐”、“X女士”,永远不会错。这就像你第一次见一个人,总不能直接叫人家“小甜甜”吧?得体,是最起码的社交礼仪。
其次, 观察并倾听。 有些女性会自己给出暗示。比如,她可能在社交场合介绍自己时,会说“我是从事XX工作的XX”,这说明她更希望别人聚焦于她的职业成就。或者,她会主动说“叫我X妈就行”,那你就顺着她的意愿来。 让对方选择如何被称呼,这是最高级的尊重。 她们有权决定自己身份的呈现方式,而不是被动接受他人施加的定义。
再者,也是我最想强调的: 请把她首先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剥离掉“婚姻状况”、“生育状况”这些附加属性,她是谁?她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坚韧,更独立,甚至更光彩夺目。当我们把关注点从她的“离异”转移到她的“人格魅力”、“专业能力”或者“作为朋友的价值”上时,那些关于称谓的纠结,自然就会烟消云散了。
“宝妈”这个词,它本身就带有一种温情与局限。 离异之后,这份局限感会被无限放大。她不仅仅是“宝的妈妈”,她还是她自己。她可能在职场上是雷厉风行的领导,在朋友面前是插科打诨的开心果,在父母身边是孝顺的女儿,在孩子面前是温柔的港湾。她的身份是多维度的,而不是单薄的“离异女性”或“单亲妈妈”。
说到底,语言是工具,是表达善意和沟通的桥梁。我们不应该让它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束缚住一个女性的自我认同,或者成为社会偏见的放大器。当你真的不知所措时,不妨就大大方方地叫她的名字。或者,像我那位朋友说的:“我叫王丽,你直接叫我丽姐就行,或者叫我小丽也行,我还是我,跟离不离婚没关系。” 这句话,多有力量!
所以,关于 “离异后的宝妈怎么称呼” ,我的个人建议是: 首选尊重对方的自我定位和当时的情境。在不确定时,使用更中性、更职业化的“X女士”或“X姐”。在与孩子相关的场景中,“XX妈妈”无可厚非。但请务必避免那些带有怜悯、标签化意味的称呼,如“单亲妈妈”,除非她本人明确表示接受。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她们,去理解她们。是带着偏见去审视,还是带着平等去欣赏?称谓,只是一个载体,背后承载的,是我们对女性价值的认可,对个体尊严的维护。当社会普遍能以一种更开阔、更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离异女性时,这个问题,或许就根本不再是个问题了。因为那时,她们就只是“她”而已,活出了最本真的自己,无需任何多余的修饰和定义。那才是我最想看到的光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