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布依族怎么称呼英雄的?不止一个词,藏在山歌与酒歌里

我曾经把这个问题,就这么直愣愣地抛给一个坐在寨子口晒太阳的布依族阿妈,她那双刻满风霜的手正灵巧地捻着棉线。我问:“阿妈,在你们布依话里,‘英雄’该怎么说?”

她停下手里的活,眯着眼睛想了很久,然后摇了摇头,用不太流利的汉话告诉我:“没有。”

没有。

揭秘布依族怎么称呼英雄的?不止一个词,藏在山歌与酒歌里

就这么简单?我当时愣住了。一个民族,怎么会没有一个词去定义那些最伟大、最勇敢的人?后来,我在黔南的布依寨子里住了下来,喝过他们自家酿的糯米酒,听过他们在月光下唱的古歌,才慢慢咂摸出这个“没有”背后,那重得像山一样的答案。

布依族当然崇敬英雄,但他们不说“英雄”这个词。这个词太大了,太空了,像山顶的云,看得见,摸不着。他们的英雄,是长在泥土里的,是活在火塘边的,是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他们对英雄的称呼,不是一个固定的名词,而是一连串带着体温和敬意的头衔,是一种身份的赋予,是一种活在口碑里的荣耀。

他们会说,那是我们寨子的 榜样(Bangx Vongx) 。这个词,我觉得比“英雄”更贴切。它不是指那种万人之上、光芒万丈的神人,而是“走在最前面,给大家看路”的那个人。谁家的田地开垦得最好,能养活一家老小还乐于助人,他就是 榜样 ;谁能带领大家修建水渠,让旱地变成良田,他就是 榜样 。这个称呼里,没有厮杀与征服,全是建设、智慧和引领。它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的品质。

他们还会指着一栋干栏木楼最粗壮的那根柱子,告诉你,某某是全寨的 “顶梁柱” 。这个比喻简直绝了。顶梁柱,不言不语,却默默撑起了整个家的重量,风吹雨打,它都在那里。在布依人的世界里,能被称为“顶梁柱”的,是那种平时话不多,但一遇到天灾人祸、外族欺侮,第一个站出来,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所有责任的人。他可能是个狩猎好手,在饥荒年岁为大家带回食物;也可能是个德高望重的长者,能用几句公道话平息寨子间最棘手的纷争。 顶梁柱 ,就是安全感的代名词。

还有一个词,用得更广,也更有人情味儿—— “能人” 。这个“能”字,包罗万象。织布的手艺巧夺天工,绣出的花鸟仿佛要飞走,这是“能人”;酿出的米酒醇厚甘冽,十里八乡都闻名,这是“能人”;会看山势水文,懂得草药,能治病救人,这更是“能人”。在布依族的价值观里,拥有一技之长并用之于集体,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英雄主义。这种英雄主义,不追求惊天动地,而是像涓涓细流,滋养着整个族群的日常生活。

那么,那些史诗里的人物呢?比如带领布依先民开天辟地、建立家园的 亚鲁王 。他们怎么称呼他?他们不叫他“英雄亚鲁王”,他们直接唱他的故事。在布依族的古歌和叙事长诗里, 亚鲁王 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个动词,一个形容词,一个包含了所有丰功伟绩的符号。

这就是我后来领悟到的关键: 布依族怎么称呼英雄的?他们用歌唱来称呼。

一个人的名字,能不能被编进 山歌 酒歌 里,在族人围坐火塘时被反复传唱,才是他能否成为“英雄”的终极标准。那是一种融化在血液里,通过一声声口传心授的古歌、一次次酒至半酣的讲述,才慢慢沉淀下来的集体记忆与最高认可。歌声,就是布依人的青史。一个名字,一个故事,一旦被谱上曲调,就能穿越千年,活在每一个布依人的唇齿之间。

我曾亲历过一次祭祀活动,一个老摩公(祭司)用苍凉的嗓音唱起古老的歌谣,歌词里历数着先祖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谁发现了盐井,谁驯服了野牛,谁在洪水中救下了全村人……每一个名字后面,都跟着一长串生动具体的行为。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记述。但当上百人跟着合唱时,那种从胸腔里发出的共鸣,那种对祖先的崇敬和自豪,比任何一座冰冷的纪念碑都更具力量。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知道 布依族怎么称呼英雄的 ,别去翻字典。去他们的寨子里走走吧。去听听夜晚山风里飘来的歌声,去尝一口阿妈递过来的糯米酒,去看一看那些靛蓝染缸里翻涌的深邃,去感受铜鼓敲响时震动心魄的声浪。

英雄的称呼,就烙印在老阿妈的皱纹里,镌刻在后生仔结实的臂膀上,流淌在姑娘们清亮的歌喉中。它不是一个词,它是一种活法,一种精神,是一种被整个民族认可并愿意代代传唱的,关于“人”的故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