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又到了家庭聚会的“大考”时刻。七大姑八大姨环绕,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空气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社交的压力。我,一个在数字世界里游刃有余的现代青年,此刻却像个误入盘丝洞的愣头青,手心冒汗,大脑飞速运转,检索着那早已生锈的亲戚关系数据库。
然后,她出现了。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太太,被我爸恭敬地扶着,笑意温润。我爸扭头对我使了个眼色,嘴型无声地说了两个字:“快叫人。”
我脑子里嗡的一下,一片空白。

这位……是谁?
哦,对了,我爸前两天提过,他舅妈要来。
父亲的舅妈该怎么称呼他 ?这个问题,就像一道晴天霹雳,瞬间把我劈得外焦里嫩。它不是“a+b=c”那么简单,它背后牵扯的是文化、是地域、是人情、是一整个家族流传下来的,不成文的规矩。一个称呼而已。至于吗?至于。它像一张无形的网,瞬间把你拉回那个讲究辈分、论资排辈,又充满着温情与烟火气的宗族图谱里,让你无处遁形。
先说那个最“官方”、最不容易出错的答案。
从谱系上硬核推导,父亲的舅舅,我们应该叫“舅公”或者“舅爷爷”。那么舅公的老婆,自然而然就得跟着丈夫的称谓走。所以,书面语或者说最标准的称呼,应该是 舅姥姥 。对,你没听错,就是舅——姥——姥。这三个字一出来,是不是感觉辈分一下子就拉满了?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古朴和尊敬。在北方大部分地区,这个称呼是通用的,绝对的“安全牌”。
还有一种说法,叫 舅外祖母 。这个就更书面化了,几乎只存在于非常正式的场合或者文字记录里。你要是当着老太太的面这么一喊,估计她老人家也得愣一下,寻思这孩子是不是刚从私塾放学回来。
但是,生活永远比理论复杂一百倍。
如果你身处南方,尤其是在广东、福建、江浙一带,“舅姥姥”这个称呼可能就会显得有点“水土不服”。在这些地方,一个更亲切、更普及的称呼是 舅婆 。一个“婆”字,瞬间就拉近了距离,少了点“姥姥”那种威严感,多了几分邻家奶奶的慈祥。我有个朋友就是潮汕的,他说他们那边,甭管是爸爸这边的还是妈妈那边的,只要是奶奶辈的女性亲戚,很多都可以在前面加上关系,后面统一跟个“婆”字,比如“姨婆”、“姑婆”,以及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位—— 舅婆 。
你看,地域差异就是这么神奇。一个称呼,就是一张地域文化的名片。
然而,事情到这里还没完。真正的难题,在于那些“非标准”答案。
我家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我奶奶家那边,兄弟姐妹七八个,到了我爸这一辈,表兄弟姐妹更是能凑好几桌麻将。我爸的舅舅就有好几个。那问题来了,大舅妈、二舅妈、三舅妈……我总不能都叫“舅姥姥”吧?那怎么区分?
这时候,家庭内部的“土办法”就应运而生了。通常会按照排行来。比如“大舅姥姥”、“二舅姥姥”。或者更简单的,跟着我爸叫。我爸叫她“三舅妈”,为了表示尊敬和辈分差异,我可能会在前面加个“姥”字,叫“三舅姥姥”,或者干脆就简化成“三姥姥”。
有时候,称呼甚至会因为某个人的特征或者习惯而被固定下来。比如有个舅姥姥特别爱笑,家里小辈可能就都管她叫“笑姥姥”。这种昵称式的称呼,完全脱离了宗族谱系的束缚,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它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辈分符号,而是一个具体、鲜活、有温度的人。
所以, 父亲的舅妈该怎么称呼他 ,这个问题的最优解,往往不在于翻字典、查资料,而在于“看”和“问”。
看 ,就是看你爸妈怎么称呼,看周围的同辈亲戚怎么称呼。这是最直接、最不容易出错的方法。家庭聚会里,你只需要竖起耳朵,悄悄观察,总能听到标准答案。
问 ,则是终极必杀技。在开口之前,悄悄把你爸拉到一边,用最小的声音问:“爸,那个奶奶我该叫啥?”相信我,你爸绝对会给你一个精准无比的答案,甚至还会附赠一句“这孩子,到现在还记不住”。虽然会被小小地“数落”一下,但总比叫错人,或者干脆当个“哑巴”,全程尴尬微笑要好得多。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会对这些称呼感到头疼,是因为我们离那种大家族聚居的生活越来越远了。亲戚,很多时候成了一年见一次的“熟悉的陌生人”。称呼,也因此从一种日常的、脱口而出的习惯,变成了一种需要刻意记忆和学习的知识。
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它的珍贵之处。
每一次你为了一个称呼而绞尽脑汁,每一次你小心翼翼地喊出那个正确的词,都是在完成一次与家族血脉的连接。那个词,不仅仅是一个代号,它是一段关系,一个故事,一份传承。当你喊一声“舅姥姥”或者“舅婆”时,你不仅是在跟眼前这位老人打招呼,你也是在向你的外公外婆、你的爷爷奶奶、向那些你从未谋面但血脉相连的祖辈们致敬。
所以,下次再遇到“父亲的舅妈该怎么称呼他”这种难题,别慌。先祭出 舅姥姥 或 舅婆 这两个标准答案,然后,大胆地去问你的父母。实在不行,就用最真诚的笑容,甜甜地喊一声“奶奶好”或者“婆婆好”,再补上一句“我是xxx家的孩子”,老人家绝对不会怪你的。
毕竟,称呼是规矩,但笑容和真诚,是能打破一切规矩的温暖力量。那个称呼背后的尊重与亲近,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