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引领者怎么称呼客户?一个称谓,竟是品牌战略核心

别再跟我提“顾客是上帝”了,这套说辞,早就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尤其是在今天,当一个品牌爬到了金字塔尖,成了所谓的 行业引领者 ,它怎么看待、怎么 称呼 那些为它买单的人,这事儿可就大了。

一个 称呼 而已?不。

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一家公司的自我认知,它的野心,它想和这个世界,尤其是和掏钱给它的人,建立一种什么样的 关系 。你以为这只是文字游戏吗?错。这背后,是真金白银的商业逻辑,是精心设计的 品牌 剧本,更是对未来商业版图的深远布局。

行业引领者怎么称呼客户?一个称谓,竟是品牌战略核心

我们先从最常见的说起—— 用户

这个词,冷静,克制,甚至带着一丝技术性的冰冷。你一听就知道,这八成是家互联网公司或者科技企业。叫你“ 用户 ”,潜台词是什么?是我提供产品/服务,你来使用。我们之间的 关系 ,核心是功能。你用我的APP解决问题,用我的软件提高效率,用我的平台获取信息。一切都围绕着“使用场景”展开。

这个 称呼 的妙处在于它的精准和高效。它剥离了所有不必要的情感纠葛,把焦点死死地钉在产品体验上。你想想,微信叫你“ 用户 ”,抖音叫你“ 用户 ”,谷歌叫你“ 用户 ”。它们在乎的是你的停留时长、点击率、活跃度……你是一个数据节点,一个行为模型。这没什么不好,对于那些工具属性极强的平台来说,这是最诚实的 称呼 。它们不假惺惺地跟你套近乎,而是用极致的产品力让你离不开它。这就是 行业引领者 的自信——我不需要用花哨的词汇讨好你,我的产品本身就是最好的沟通。

但它的边界也很明显。一旦竞争对手拿出功能相仿、体验更好的产品, 用户 的迁移成本,几乎为零。因为这段 关系 里,没有忠诚可言,只有“好用”与“不好用”的二元法则。

再来看一个截然不同的词—— 伙伴

这个词,一听就暖和多了,也“贵”多了。通常出现在B2B领域,特别是那些提供复杂解决方案、咨询服务的公司。当一家顶级的咨询公司或者技术供应商称呼它的 客户 为“ 伙伴 ”时,它传递的信息可就丰富了。

伙伴 ”意味着什么?我们不是甲乙方,不是简单的买卖 关系 。我们是坐在同一条船上的人,你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我卖给你的不只是一套软件、一个方案,而是我们共同面对挑战、分享成果的承诺。这是一种深度的捆绑。它要求服务方不仅仅是交付产品,更要深度介入 客户 的业务流程,去理解他们的痛点,甚至要比他们自己更懂他们的未来。

IBM、华为的企业业务、顶级的律师事务所……它们口中的“ 伙伴 ,我们的 伙伴 ”,背后是长期的合同、是共同的研发、是荣辱与共的战略联盟。这种 称呼 ,构建了一种极高的壁垒。当你们已经成为“ 伙伴 ”,意味着彼此的业务已经深度交织,换掉一个“供应商”的成本,高到难以想象。这已经不是简单的 客户 管理了,这是 关系 的经营,是生态的共建。

当然,也有玩砸的。有些公司,实力撑不起野心,嘴上喊着“ 伙伴 ”,实际行动还是把对方当“ 客户 ”来宰。这种口惠而实不至,反噬起来,比叫“ 用户 ”还要惨烈。信任一旦崩塌,所谓的“ 伙伴关系 ”就成了最大的笑话。

接下来,我们聊聊一个更大胆,也更危险的 称呼 —— 家人

敢这么叫的,绝对是狠角色。比如蔚来汽车,一口一个“ 家人 ”,把车主社群玩得风生水起。这个 称呼 ,直接把商业 关系 拉到了情感的最高维度。它试图构建的,是一个基于共同 价值 观和情感认同的共同体。

家人 ”,意味着无条件的信任、极致的关怀、超越商业契约的责任。你买的不再是一辆冷冰冰的工业产品,而是一张通往某个温暖圈层的门票。在这个圈子里,大家有共同的身份标识,享受着独特的归属感。蔚来的换电服务、NIO House里的一切,都在不断强化这种“ 家人 ”的感知。

这种 品牌 叙事实在是太迷人了。它能创造出惊人的 品牌 忠诚度和推荐意愿。一个满意的“ 家人 ”,能带来十个潜在的“ 家人 ”。这是任何广告都无法比拟的传播力量。

但!风险也如影随形。“ 家人 ”这个词,标准太高了。你对陌生商家可以容忍的瑕疵,放在“ 家人 ”身上,就可能变成无法原谅的背叛。任何一次产品缺陷、服务不到位、公关危机,都可能被上升到“你是不是不把我们当 家人 ”的情感拷问。这种高期待,对企业的运营、服务和危机处理能力,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是一把双刃剑,舞得好,能开疆拓土;舞不好,第一个伤到的就是自己。

最后,我想说一个我个人最欣赏的境界——不再有一个统一的 称呼 ,而是为自己的追随者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

或者说,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客户 ,而是“ 参与者 ”和“ 共创者 ”。

想想乐高。它不只是叫它的消费者“玩家”,它有一个叫“LEGO Ideas”的平台,任何一个普通人设计的作品,只要获得足够多的票数,就有机会被官方量产。这些设计者,你该怎么 称呼 他们?他们是 客户 吗?是。但他们更是 品牌 的“ 创造者 ”。

再想想小米早期的“米粉”。那群人,可不只是买手机的“ 用户 ”。他们泡在论坛里,为MIUI系统提建议,参与内测,甚至为每一次产品发布会摇旗呐喊。他们是小米 品牌 故事里,不可或缺的主角。雷军和他的团队,用“米粉”这个亲切又带有身份认同的 称呼 ,将一群消费者,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能够影响产品走向的力量。

更不用说那些顶级的奢侈品 品牌 、潮流 品牌 。它们甚至不需要刻意去定义一个 称呼 ,它们的粉丝会自己给自己命名。这背后是一种文化认同。你买的不是包,不是衣服,而是一种身份、一种品味、一个圈子。这时候,讨论怎么 称呼客户 ,已经显得多余。因为 品牌 本身,已经成了一种信仰图腾。

所以,你看。

一个 行业引领者 ,它对 客户 称呼 ,本质上是它对自己商业模式和 品牌价值 的定义。

  • 想用产品力碾压一切的,它会叫你“ 用户 ”。
  • 想和你深度捆绑、共生共荣的,它会叫你“ 伙伴 ”。
  • 想用情感和社群构建护城河的,它会大胆地叫你“ 家人 ”。
  • 而那些真正站在顶端,想要定义未来的,它会邀请你成为“ 参与者 ”,甚至让你感觉,你,就是 品牌 本身。

这背后,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是否与自身战略相匹配。一个 称呼 ,就像船长室里的那枚罗盘,看似不起眼,却清晰地指向了这艘巨轮即将驶向的,究竟是哪一片星辰大海。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一家公司如何 称呼 它的 客户 时,别只当个热闹听。多想一层,这小小的词汇背后,藏着的,可能就是这家公司全部的秘密和野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