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失去老公怎么称呼?别只叫遗孀,听听她们内心的声音

说真的,每次看到“ 年轻人失去老公怎么称呼 ”这种问题,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感觉像一把冰冷的镊子,非要把一块还在流血的肉翻来覆去,然后,啪,贴上一个标签。

称呼 ?一个词而已。

但对那个刚刚从世界崩塌的废墟里,试图爬出来、喘口气的年轻女孩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词的事儿。这是又一次的身份剥夺。

年轻人失去老公怎么称呼?别只叫遗孀,听听她们内心的声音

他还在的时候,她是“某某的太太”,“某某的老婆”。这个身份,是甜的,是暖的,是她自己选的,是带着笑的。他走了,一夜之间,这个身份被暴力扯掉,然后社会,或者说,那些好心但笨拙的旁观者们,就急吼吼地想给她换上一个新的—— 遗孀

遗孀

你品品这个词。脑子里是不是瞬间就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穿着素色衣服,眼神黯淡,可能上了年纪,在某个角落里默默垂泪的形象。这个词,它自带一种沉重的、属于上个世纪的灰尘感。它代表着“遗留下来的人”,代表着“未亡人”,代表着一个故事的悲剧性结尾。

可她才二十几岁,三十出头啊。

她的人生,他妈的,才刚刚开始。她可能昨天还在跟他计划下个月去哪里旅行,还在为买哪个色号的口红而纠结,还在公司的项目里杀伐决断。她的生命力,旺盛得像夏天午后的暴雨,猛烈又鲜活。

然后你管她叫 遗孀

这简直就像给一辆崭新的跑车盖上一块厚重的防尘布,而且是那种永远都不打算再揭开的。这不公平。这是一种语言上的“活埋”。

我有个朋友,就叫她小A吧。她老公是突发心梗走的,前一晚两人还在沙发上抢遥控器。第二天,人就没了。办完后事,她整个人是空的,像个被抽掉所有棉花的布娃娃。有一次家庭聚会,一个远房亲戚,大概是想表示关心,拉着她的手说:“唉,这么年轻就成了个小寡妇,以后可怎么办啊……”

小A后来说,她当时听到“寡妇”那两个字,脑子里“嗡”的一声,什么都听不见了。她没有哭,也没有闹,就是默默地把手抽了回来,然后站起来,走出了那个吵闹的屋子。

她说,那一刻,她感受到的不是同情,是侮辱。是一种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感觉。好像她的整个未来,都被这两个字给判了死刑。她不再是那个会画画、会弹琴、工作能力超强的小A了,她只是一个“寡妇”。一个需要被同情、被可怜、被特殊对待的符号。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年轻人失去老公怎么称呼

答案其实特别简单,又特别难。

就叫她的名字。

对,就叫她的名字。她叫什么,就叫她什么。把她当成一个独立、完整、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而不是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

我知道,我知道,这很难。因为我们的社会文化,太习惯用关系来定义一个人,尤其是女人。你是谁的女儿,谁的妈妈,谁的妻子。当“妻子”这个最重要的关系纽带断裂后,人们就慌了,不知道该把你放在哪个格子里了。于是,就捡起了“ 遗孀 ”这个最省事、最现成的 标签

可是,凭什么呢?

凭什么一个男的,他老婆没了,他还是他自己,最多被人背后说一句“唉那谁老婆没了”,他依然是张总、李工、王师傅。而一个女的,老公没了,她就得变成 遗孀 ,变成一个需要被重新定义的附属品?

这背后的逻辑,本身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我更愿意看到的,不是去发明一个新词来替代“遗孀”,比如什么“单身”——这太轻飘飘了,抹杀了她刻骨铭心的过去;也不是什么听起来更文艺的词——那都是扯淡,粉饰不了痛苦。

我希望的,是整个环境的改变。

是当别人介绍她时,会说:“这是我的朋友,小A,她是个非常厉害的设计师。”而不是小心翼翼地补充一句:“她先生……前两年过世了。”

是当她自己填写表格,在“婚姻状况”那一栏犹豫时,可以有一个不那么刺眼的选项,或者,她可以坦然地勾选“其他”,并且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

是当她决定开始一段新感情时,不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你看,这么快就忘了。”

说到底, 称呼 是权力。是别人定义你的权力。当一个年轻女孩失去了她的爱人,她已经失去了半个世界,请不要再夺走她定义自己的权力。

她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觉得自己只是“他的未亡人”。这是她的悲伤,她的选择,是她内心最深处的连接。她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千万遍地这样称呼自己。

但我们,作为旁观者,没有这个资格。

我们能做的,就是闭上我们那张急于下定义、贴 标签 的嘴。

就静静地陪着她。当她想说话时,听着。当她想哭时,递上纸巾。当她终于有一天,又能重新笑起来,发自内心地、眼睛里有光地笑起来时,为她鼓掌。

然后,大大方方地叫她的名字。

“嘿,小A,好久不见,你最近怎么样?”

这,就是对她最大的尊重和善意。

至于那个该死的“ 年轻人失去老公怎么称呼 ”的问题,最好的答案就是: 我是我 。我首先是我自己,然后才是一切。我的名字,就是我最好的称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