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晋城,说起来就是个有年头的地方。你别看它现在高楼大厦也盖起来了,可骨子里那股子老派的人情味儿,还是跟谁也学不来的。要说这人情味儿最浓、最实打实的地方,我看,就得数咱们晋城人嘴里头那些个“称呼”了。今儿个,我就想跟大家伙儿,好好掰扯掰扯,咱们晋城话里头,那些个听着亲切、叫着熨帖的称呼,到底有啥讲究,又藏着多少咱们晋城人的心肝肺。
说句实在话,外地人来咱们这儿,头一回听咱们本地人互相喊,估计得懵圈。就拿最寻常的家里人称呼来说吧,那可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每一条路都得按咱们自己的规矩走”。你像那“爷爷奶奶”这种全国通用的称谓,在咱们晋城,那得多地道多亲近的人才会这么规规矩矩地叫。咱们这儿,对爷爷,直接就一个脆生生的“ 爷 ”字,干净利索,又透着一股子老辈儿的威严和慈爱。我小时候,每回放学回家,还没进院门儿呢,嗓门儿就先亮起来了:“ 爷 !我回来啦!”那一声,把一天的疲惫都喊散了,把爷的脸上笑纹儿都挤出来了。而奶奶呢?咱们叫“ 娘 ”。你没听错,不是“妈”,是“ 娘 ”。这“娘”字,带着一股子旧时晋南特有的醇厚,是奶奶手里那碗热乎乎的饸饹面,是奶奶缝的厚棉鞋,是奶奶冬天抱我在怀里讲的故事。这“爷”和“娘”,一出口,就是咱们晋城最根儿上的血脉相连,是任何普通话都替代不了的温度。
再往外一层,说咱们的叔伯姑舅。这可就更复杂,也更有意思了。普通话里头,大伯小叔,姑姑舅舅,分得明明白白。可在咱们晋城,那讲究可深了去了。你瞧瞧,家里的爸爸这边的兄弟,按排行来,“ 大 ”、“ 二 ”、“ 三 ”、“ 四 ”……一直往下数,叫到谁就是谁。比如你爸爸的大哥,咱们就叫“ 大 ”!再往后的兄弟,就是“ 二 ”、“ 三 ”依此类推。你可不能跟外地人一样,乱喊“伯伯”“叔叔”,那显得生分,也显得你不懂事儿。而他们的妻子呢?就是“ 大娘 ”、“ 二娘 ”、“ 三娘 ”……哎,这“娘”字又出现了,是不是觉得特亲切?这可不是随便喊的,它包含了对长辈的尊重,更是一种家族内部的亲密。我记得我那二娘,就是我爸的二哥的媳妇儿,手巧得很,做的虎头鞋可漂亮了。每回过年,我一看见她,就甜甜地喊一声“ 二娘 ”,她总是笑得眼睛弯弯的,然后摸摸我的头,塞给我一把瓜子糖。这种从小到大的称谓,就这么刻到骨子里,想改都难。

那妈妈这边的亲戚呢?这也有说法。舅舅,咱们就喊“ 舅 ”。这个倒是跟普通话差不多,但语气上,总觉得要更硬朗些,也更直接。舅妈呢?嘿,咱们叫“ 妗子 ”!是不是听着就觉得有点意思?这“妗子”二字,一出来,你立马就能感觉到一股子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我那“ 妗子 ”,就是我妈的哥哥的媳妇儿,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主儿,每次见面总要埋怨我几句怎么又瘦了,但手里头的吃食可从来没断过。姨姨和姨夫呢?咱们一般就叫“ 姨 ”和“ 姨夫 ”。这个相对来说,变化就小一点。但这细微之处,也足以看出咱们晋城人在称谓上的严谨和用心。
说完了家里头这些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血缘关系,咱们再瞅瞅街坊四邻、社会上的称呼。这可就更显出咱们晋城人的热情和实在了。你像那菜市场里卖菜的大爷大妈,你不能光板儿板儿地喊“老板”,那多见外啊!咱们晋城人,会根据人家的年纪,亲热地喊一声“ 大爷 ”、“ 大娘 ”,或者更俏皮一点,直接一句“老X”,比如姓张的就喊“ 老张 ”,姓李的就喊“ 老李 ”。你别以为这是不尊重,恰恰相反,这带着一股子熟稔和亲近,意思是我跟你常打交道,咱们都是老熟人了,不搞那些客套虚头。我听我姥爷讲,他们年轻那会儿,连村里头的木匠、铁匠,都喊“ 张师傅 ”、“ 李师傅 ”,那一声“师傅”,是对手艺人的尊敬,也是对邻里和睦的期盼。现在虽然“师傅”这个词用得多了,但咱们晋城人喊出来的“师傅”,总觉得带了点不一样的味道,更真诚,更带着烟火气。
年轻人之间,那花样儿就更多了。关系好的同辈,直接就喊个小名儿或者名字,或者一句“ 哥 ”、“ 姐 ”,哪怕年纪差不了多少,也图个嘴上痛快。有时候,在街上遇到比自己小几岁的孩子,不管认不认识,咱们大人都会下意识地喊一声“ 小X ”,比如“ 小明 ”、“ 小芳 ”,再不济,一句“ 乖 ”或者“ 娃 ”,就能把那孩子的心都喊开了。你瞅瞅,这哪儿是称呼,这分明就是一种无形的纽带,把人跟人之间都牵在了一起。
我还想说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咱们晋城人,在有些场合,对陌生人或者不确定辈分的人,会用一种特别灵活的称呼。比如在医院、银行或者办事大厅,如果你想问个路,或者咨询点事儿,你喊一声“ 同志 ”,虽然现在听着有点老旧,但用在特定场合,还真管用。要是遇到个年纪大点儿的阿姨,你一句“ 大娘 ”,或者“ 阿姨 ”,她肯定乐呵呵地给你指路。碰到年轻的姑娘小伙儿,你叫一句“ 闺女 ”、“ 后生 ”,那感觉一下就拉近了。这不像有些大城市,人与人之间总是隔着一层膜,生怕说错话,叫错了人。咱们晋城人,就是这么大大咧咧,骨子里透着一股子“一家人”的劲儿。
当然啦,随着时代发展,好多东西都在变。现在城里的年轻一辈,有的就图省事儿,直接跟普通话看齐了。比如说“爷爷奶奶”、“伯伯婶婶”,这些也都能听到。有时候听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啥,少了点那股子地道的晋城味儿。就好像你吃惯了家里娘做的醋溜土豆丝,忽然换成饭店里那种规规矩矩的,味道是没错,可就是少了那份家的暖意。但这也没办法,语言这东西,它也是活的,它会跟着人走,跟着时代走。
可即便如此,我心里还是觉得,咱们晋城话里头这些独有的称呼,是咱们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发音,它承载的是家族的传承,是邻里的情谊,是这片土地上特有的人文温度。你仔细琢磨琢磨,一个“ 爷 ”,一个“ 娘 ”,一声“ 大 ”,一声“ 妗子 ”,里面藏着多少辈人的故事,多少回家的记忆。它们是无声的语言,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触动人心。
所以啊,我真心希望,咱们晋城的后生们,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别把这些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给丢了。你可能觉得平时用不着,可在某些时候,当你在家里,或者回老家过年,用上这些个地道的称呼,那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它能让你瞬间感受到血脉的召唤,感受到家乡的温暖。这不光是喊个名字,更是喊一份认同,喊一份归属。
写到这儿,我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些个画面:清晨的巷子里,老大娘提着篮子买菜,远远地就听到一声“ 二娘 ,今儿个豆腐可新鲜嘞!”;傍晚的街边,几个老伙计围坐在一起下棋,赢了的得意洋洋喊一声“ 老张 ,这盘又输了吧!”;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闹,妈妈站在门口,轻声唤一句“ 小宝 ,回家吃饭啦!”这些声音,这些称呼,都是咱们晋城最生动、最有温度的印记。它们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我们人情味的魂。珍惜它们,传承它们,让这晋城话的称呼,一代一代地,永远带着咱们晋城人特有的淳朴和热情,传下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