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在 地铁 上看到 外国人 ,我的脑子里都会瞬间上演一出小剧场。尤其是当地铁一个急刹车,他手里的咖啡差点洒我一鞋,或者他的背包拉链没拉,眼看着钱包就要离家出走的时候。我该怎么喊住他?这简直是个堪比“中午吃什么”的世纪难题。
“嘿!”
太生硬了,跟叫魂似的。

“Hello?”
行是行,但总感觉缺了点本土的热情,显得我特疏远。
“那个…… 老外 !”
完了,这俩字一出口,我自己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老外 这个词,怎么说呢?它太顺口了,顺口到几乎成了一种肌肉记忆。就像你看到猫会叫“咪咪”,看到狗会喊“狗狗”一样,它成了一个标签,一个符号。可细想一下,这里面是不是有点……嗯,不那么尊重?就好像把所有非我族类的人都粗暴地归进一个筐里,筐上贴着大大的“ 老外 ”两个字。语气好的时候,听着还算亲切;可一旦带上点不耐烦,那味道就全变了。我见过大妈中气十足地冲着一个金发小哥喊:“哎! 老外 !你东西掉了!”那小哥一脸茫然,估计是被那股气势镇住了。
我不是说用“ 老外 ”就一定是错的,这得看语境,看人。有些在中国待久了的 外国人 ,自己都开玩笑说“我这个 老外 如何如何”,他们不介意,甚至觉得 это 是一种融入的证明。但你没法保证你眼前的这位,是不是刚下飞机,对这个称呼敏感得像根含羞草。万一他觉得这是个贬义词,那我这点儿“乐于助人”的善心,岂不是办了坏事?瞬间从“热心市民”变成了“没 礼貌 的家伙”。这种风险,我可不想冒。
那换个词儿?用官方指定用语—— 外国人 。
你试试。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车厢摇摇晃晃,你清了清嗓子,用一种播音腔,字正腔圆地喊:“那位 外国人 朋友,请注意您的物品!”我敢打赌,不光那个当事人会回头,整个车厢的人都会齐刷刷地看向你,眼神里充满了“这人是不是有什么毛病”的探究。太正式了,太书面语了,就像在人民大会堂里吃麻辣烫,怎么看怎么违和。 外国人 这个词,适合出现在新闻联播里,出现在政府文件上,唯独不适合出现在拥挤、嘈杂、充满了生活气息的 地铁 车厢里。在那种环境下,这么说话,只会让你我之间的距离,比北京的五环还远。
所以你看, 地铁的外国人怎么称呼 ,这问题就卡在这儿了。通俗的怕冒犯,正式的又太做作。
那到底该怎么办?难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然后默默在心里说一句“祝你好运”吗?
当然不。我,一个资深的社恐患者和地铁观察家,经过多年的内心挣扎和实践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黄金法则”。
第一种,也是我最常用的一招,叫“具体特征锁定法”。
别去纠结他的国籍身份,别管他是 老外 还是 外国人 ,你就把他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路人甲。他身上总有特征吧?比如,他穿着一件红色的T恤,你就用尽全力,客气地喊一声:“穿红衣服的先生(帅哥/朋友)!”如果他背着一个巨大的登山包,你就喊:“那个背着大包的朋友!”如果他戴着一副很酷的耳机,“戴耳机的朋友,麻烦您……”
这招的好处是,精准、 礼貌 ,而且绝对不会出错。你没有给他贴任何标签,你只是在描述一个客观事实。这不仅化解了称呼的 尴尬 ,还显得你观察力敏锐,情商超高。对方接收到信号,只会觉得你热心又周到,一场潜在的社交危机就这么化于无形。唯一的缺点是,需要你反应快,嘴皮子利索,能在零点几秒内迅速抓住对方最显著的特征。
第二种,是“万能开场白试探法”。
就是用全世界都听得懂的“Hello”或者“Excuse me”作为开场。这两个词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任何一扇语言不通的门。先用一个轻轻的“Hello?”吸引他的注意,等他看过来,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你可以用手指指他掉的东西,或者用简单的英语加肢体语言来沟通。比如,“Hello, your bag… open.” 然后再配上一个焦急又友善的表情。我跟你说,人类在某些方面是共通的,这种简单的组合拳,成功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剩下的百分之一,可能是因为他耳机里摇滚乐的声音开得太大。
这一招的好处是安全、稳妥,是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福音。它避免了用中文称呼可能带来的所有 尴尬 ,直接切换到了一种“国际友好交流”的模式。
当然,还有一种更高阶的玩法,我称之为“情境融入法”。
有时候,你根本不需要一个特定的称呼。
比如,他站在门口挡住了你的路,你完全可以说一句“不好意思,借过一下”,大部分在中国生活的 外国人 都能听懂这句国民级的常用语。如果他没反应,你再轻轻拍一下他的胳膊,配上一个歉意的微笑。行为和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
又或者,你想提醒他下一站就到了。你完全可以转向他,用眼神交流一下,然后指指到站提示牌,再说一句“This station”。简单明了,信息传递效率极高。
归根结底, 地铁的外国人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不是称呼本身,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心态。是我们下意识地把“他们”和“我们”区分开来,才会为了一个词汇而反复纠结。我们害怕 尴尬 ,害怕冒犯,害怕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
但说到底,在那个摇晃的铁皮盒子里,我们都只是乘客。无论是黄皮肤、白皮肤还是黑皮肤,我们都可能因为没站稳而东倒西歪,都可能因为着急出门而忘记拉上背包拉链。
所以,与其在“ 老外 ”和“ 外国人 ”之间反复横跳,不如把关注点放回“人”本身。他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一个和你共享一节车厢的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穿着某件衣服、戴着某顶帽子的人。
当你不再把他首先看作一个“ 外国人 ”,而只是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问题迎刃而解。你会更自然地使用那些我们对同胞也会用的方式去交流——一个善意的提醒,一个简单的手势,一句朴素的“朋友”。
而这,可能才是最有 礼貌 ,也最温暖的答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