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真能让你在原地尴尬到脚趾抠出一座三室一厅。
你想想那个场景。电梯里,进来一位阿姨,不,是女士。头发花白,但烫得精神抖擞,一身运动装,脚踩一双最新款的跑鞋。你看她年纪,大概六十上下,于是你礼貌地往旁边挪了挪,想开口说点什么。嘴巴张了半天,“奶奶”俩字在舌尖上滚了三百六十度,愣是没敢吐出来。叫“阿姨”?又觉得好像有点装嫩,万一人家孙子都上小学了呢。最后,你只能挤出一个僵硬的微笑,心里默念“您好您好”,眼神飘向别处。
这简直就是当代社交的一道坎。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在职场和社会上摸爬滚打的年轻人来说,一声 称呼 ,背后全是学问,是情商,是眼力见儿。

说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问题就出在,我们对“老”的定义,早就跟不上时代了。我们脑子里那个“六十岁”的画像,还是拄着拐杖、坐在藤椅上晒太阳、满口“想当年”的老人。可现实呢?你看看现在那些 六十出头 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斜杠青年”。上午在老年大学学油画,下午去健身房撸铁,晚上还能在广场上领舞,朋友圈里晒的不是孙子照片,而是刚出炉的烘焙作品和环游世界的机票。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还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是公司的顾问,是行业里的专家。
你管这样的人叫“奶奶”、“大爷”?
这不叫 尊重 ,这简直像是一种冒犯。这一声称呼,仿佛一瞬间就把他们充满活力的生活,强行拉到了“颐养天年”的刻板印象里。你等于在说:“您啊,该歇着了,别折腾了。”人家心里能舒服吗?换你你也不乐意啊。
所以, 六十出头的老者怎么称呼 ,核心矛盾就在于:他们的心理年龄和社会状态,与传统意义上的生理年龄,出现了巨大的断层。我们的称呼体系,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那到底该怎么办?别急,这事儿有解,但绝不是一个公式能套用到底的。得看人下菜碟,得有那么点儿灵性。
首先,咱们得把一些最容易踩的雷给排了。
头号地雷就是想当然。别一看到白头发就喊“奶奶”,别一看到男士年纪稍长就叫“大爷”。这是最懒惰,也最容易得罪人的方式。我见过一个朋友,对着他刚退休、还在玩乐队的岳父喊了声“大爷”,那场面,他岳父的笑容当场就凝固了,比我冰箱里的冻肉还硬。
其次,在非服务场合,慎用“师傅”。“师傅”这个词,在问路、打车这种场景下是万能的,但在社交场合,比如朋友聚会、邻里之间,就显得特别生分,甚至有点不礼貌,好像把对方当成了某个工种的从业人员。
那么,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
我给你几个我私藏的,在江湖上行走多年总结出来的思路,你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儿。
第一招,叫“身份优先法”。
如果对方有明确的社会身份或者职业,那简直是天降福音。比如,对方是医生,就称呼“王医生”;是老师,就叫“李老师”;在单位里有职务,就喊“张处长”、“赵总”。这不仅 得体 ,而且是对他们社会价值的一种高度认可。你想啊,这比任何一个泛泛的称呼都更能说到人心坎里去。这说明你眼里看到的,不是一个模糊的“老人”,而是一个具体的、有成就的、值得尊敬的“人”。
第二招,叫“关系拉近法”。
如果你和这位长者之间有中间人,比如是朋友的父母,或者同事的长辈,那就跟着中间人叫。你朋友管他妈叫“妈”,你当然不能跟着叫,但你可以叫“阿姨”啊。你朋友叫“叔叔”,你也跟着叫“叔叔”。这是最稳妥、最不会出错的办法。它巧妙地把你放在了一个“晚辈”但又不是“孙辈”的亲近位置上,分寸感拿捏得死死的。
第三-招,也是最考验情商的一招,叫“模糊观察法”。
在没有任何信息的情况下,比如在小区里碰到了,你得快速扫描。看对方的气质、穿着、精神状态。
如果对方看起来非常时髦、有活力,心态年轻,那么,男士一律称呼“先生”,女士一律称呼“女士”或“老师”(这个“老师”是尊称,不一定是职业)。或者,更大胆一点,可以直接叫“大哥”、“大姐”。你别笑,有时候这一声“大哥”,比“叔叔”还好使。它传递的信息是:“我觉得您特年轻,根本不像六十岁的人。”谁听了不心花怒放?
如果对方气质比较沉稳、传统,那么“叔叔”、“阿姨”就是安全牌。记住一个原则:宁可往年轻了叫,也别往老了叫。叫“叔叔”,对方最多觉得你嘴甜;叫“大爷”,对方可能一天心情都不好了。
当然,还有终极大招,适用于所有你感到手足无措的场合——直接问。
但问也是有技巧的。你不能愣头愣脑地上去就问:“欸,我该叫你啥?”这太傻了。
你要带着一点点恰到好处的谦逊和真诚,微笑着说:“阿姨,看您这么有气质,我一下都不知道怎么 称呼 您才好,怕叫错了不礼貌。”或者对男士说:“叔叔,冒昧问一下,我该怎么称呼您更合适呢?”
你放心,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仅不会生气,反而会觉得你这个人特别懂事、有教养。他们会很高兴地告诉你:“叫我老王就行!”或者“叫我X阿姨吧!”你看,问题这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你还顺便给对方留下了个绝佳的印象。
归根结底, 六十出头的老者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的背后,藏着俩字儿: 尊重 。
这种 尊重 ,不是居高临下的、程序化的“尊老”,而是一种平视的、发自内心的、对一个独立个体的理解和看见。是看见他们不愿被年龄定义的心,是看见他们依然精彩纷呈的人生。
一个简单的 称呼 ,就像一把钥匙。用对了,能打开一扇顺畅沟通的大门,让人如沐春风。用错了,可能“哐当”一声,就在你们之间砌起了一堵无形的墙。所以,下次再遇到这个难题,别再让大脑死机了。多一秒的观察,多一句真诚的询问,你会发现,这道社交难题,其实也没那么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