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叮”一声打开,你,一个刚入职没多久的愣头青,抱着一摞文件,一头撞见了公司最大的那位—— 董事长 。他正巧也准备进来。空间瞬间凝固,空气稀薄得能让你听见自己擂鼓般的心跳。你该说什么?“董…董事长好”?还是“李董好”?万一他其实是个喜欢别人叫他英文名的潮人呢?或者,他正好是你爸的朋友,一个慈祥的 前辈 ,你是不是该叫声“李叔叔”?
别笑,这可不是什么职场喜剧的开场。这是现实,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鬼门关”。一个 称呼 ,就那么两三个字,但在那个瞬间,它就是一张考卷,考你的情商、你的眼力见儿,甚至是你在这家公司的未来定位。
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个称呼吗?至于这么上纲上线?

我告诉你,至于。非常至于。
在咱们这片讲究人情世故的土地上, 称呼 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是一把尺子,丈量着你和对方的距离;它是一个开关,决定了你们之间沟通的氛围;它更是一种权力关系的确认。你喊一声“ 董事长 ”,这三个字里就自带了敬畏、距离和公事公办的属性。你叫一声“李总”,就显得稍微近了一点,但依然是下属对上级的口吻。你要是真敢叫一声“老李”,那你要么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要么就是第二天准备卷铺盖走人了。
所以, 董事长作为前辈怎么称呼 ?这问题底下,藏着的是一部厚厚的 职场 生存指南。
咱们得分情况,掰开揉碎了聊。
第一种:老派的、创始人式的董事长
这种 董事长 ,大概率是公司的“定海神针”。他可能六十上下,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办公室里挂着“宁静致远”的书法,泡着一壶陈年普洱。你跟他谈什么扁平化管理、互联网黑话,他可能只是笑而不语。
对于这样的 前辈 ,最保险、最不会出错的 称呼 ,就是最正式的那个—— “董事长” 。
这三个字,四平八稳,是你作为下属能给出的最高规格的尊重。如果在姓氏后面加上,喊“X 董事长 ”,就更加精准。
千万别自作聪明。
我见过一个名校毕业的管培生,脑子活络,想拉近关系,在一次汇报后,对着我们的老董事长来了一句:“谢谢老师的指导!”他以为这样显得谦逊又亲切。结果呢?老 董事长 面无表情地点点头,转头就跟HRD说:“现在的年轻人,是挺有想法,就是不太懂 规矩 。”
看到了吗?“老师”这个词,听着是尊称,但在一个纯粹的商业环境里,尤其是对着最高领导者,它会显得有点“越界”。你不是他的学生,这是公司,不是课堂。你把他放在“老师”的位置上,潜台词是你把自己当成了需要被教导的“门徒”,这种私人关系的暗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组织里,是大忌。除非,他真的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大家可以叫我老师”,或者他本人就是学者转型,否则,别碰这个词。
核心要义: 对于老派的 董事长 ,守住“公事”的边界,用最正式的 称呼 ,就是最大的安全牌。你的专业能力,才是让他记住你的方式,而不是这些花里胡哨的“套近乎”。
第二种:互联网新贵、少壮派董事长
这一类就复杂多了。他们可能穿着连帽衫和运动鞋就来开会,满嘴都是“赋能”、“抓手”、“闭环”,公司内部可能早就推行了花名或者英文名文化。你一进公司,HR就告诉你:“咱们这儿不讲究title,叫我们CEO Kevin就行。”
于是你真的在全体大会上,对着台上那位意气风发的 董事长 ,脆生生地喊了一声“Hi Kevin!”?
等等,先别急。
这种公司的“扁平”,很多时候是一种“表演性扁平”。它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外衣,但内核里,权力的结构依然稳固。
你应该怎么办?观察!
你的眼睛和耳朵,是你最厉害的武器。
你要看,那些公司的VP、总监们,那些核心的老员工,他们是怎么 称呼 这位 董事长 的。他们是直呼其名“Kevin”,还是会在前面加上一个“总”字,变成“Kevin总”?或者,在私下里叫“Kevin”,但在正式的会议上,依然会用“ 董事长 ”或“X总”?
这细微的差别,就是 职场 的“潜台词”。
我待过一家公司,创始人是个海归,三十多岁,天天喊着we are family。结果我发现,真正跟他关系近的核心层,私下都叫他“老大”。而大部分总监级别,公开场合叫他“X总”。只有那些刚来的新人,傻乎乎地直呼其名。
所以,对于这种 董事长 ,一个比较稳妥的路径是:
- 初始阶段: 随大流,看别人怎么叫。如果大部分人都叫“X总”,你也跟着叫“X总”。这是最不会出错的。
- 试探阶段: 如果公司文化确实非常开放,你可以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比如茶水间、公司团建时,尝试用他自己提倡的那个 称呼 ,比如“Kevin”,然后观察他的反应。如果他回应得很自然,甚至很高兴,那说明你可以继续。如果他只是礼貌性地“嗯”了一声,眼神里并没有什么温度,那你最好还是退回到“X总”的安全区。
核心要义: 别被表面的“扁平”迷惑,要学会解读空气。 称呼 上的“随大流”,是一种生存智慧。
第三种:既是董事长,也是真·前辈
这种情况比较特殊。比如,他是你父亲的故交,是你导师的朋友,或者是在你入行时给过你很多帮助的 前辈 。你们之间,有一层私人的情谊。
这时候, 称好 就成了一门艺术,一门关于“ 分寸感 ”的艺术。
关键在于“场合”二字。
- 在公司,在公开场合,在有其他同事在场的时候: 必须、一定、要用最职业的 称呼 ——“ 董事长 ”或“X董”。这不仅仅是尊重他,更是尊重这个组织,尊重你自己的职业身份。你如果当着大家的面喊一声“王叔叔”,别人会怎么看你?觉得你仗着关系搞特殊?老板又会怎么想?觉得你拎不清,公私不分?你瞬间就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极其尴尬且危险的位置。
- 在私下,在只有你们两个人的时候,或者在非工作性质的饭局上: 你可以切换回你们之间更有人情味的 称呼 。比如“王叔叔”、“李老师”。这种切换,反而会让他觉得你是个懂事、知进退的人。你懂得在不同的场景下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我认识一个女孩,她老板是她家的世交。在公司,她永远毕恭毕敬地喊“ 董事长 ”,工作汇报、邮件往来,一丝不苟。但有一次公司年会结束,她送老板回家,在车里,她才用很自然的语气说:“陈叔,今天谢谢您。”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切换,那位 董事长 对她赞不绝口,说她“有教养,懂 规矩 ”。
核心要义: 分寸感 是最高级的情商。用场合来定义你的 称呼 ,让他看到你的成熟和可靠。
说到底, 董事长作为前辈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的答案从来不是唯一的。它取决于你对这个人、这个公司、这个环境的洞察。
一个 称呼 ,是你递出的第一张名片。它上面写的不是你的名字和职位,而是你的 职场 段位。
别再把它当成一件小事了。从你开口的那一秒起,你就已经在被审视、被定义。而一个得体的 称呼 ,就是你在这场无声的博弈中,为自己赢得的第一枚筹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