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一到这种大场面,我脑子里就一团浆糊。尤其是 父亲大寿 ,那个 称呼 问题,简直能把我逼疯。平时“爸”、“老爸”叫得顺口,可往寿宴那红彤彤的背景板前一站,麦克风递到嘴边,突然就觉得,一个单音节的“爸”字,好像……有点太轻了,撑不住场面。但要让我文绉绉地喊一声“父亲大人”,又觉得浑身不对劲,好像在演古装剧,下一秒就得跪下磕头了。
这事儿,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纠结。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些听起来特有文化、特正式的词儿。比如 寿星 。嗯,听着喜庆,也通用。但你细品,这词儿是不是有点“大众化”过头了?感觉像是主持人串场用的,“让我们欢迎今天的 寿星 闪亮登场!”总觉得少了点咱们自家的亲近感,多了层舞台的距离感。

还有个更古雅的,叫 寿公 。这词一出来,画面感直接拉满——穿着红色唐装、白发白须、坐在太师椅上接受儿孙跪拜的老爷子。非常有仪式感,对吧?可问题也来了,要是咱爸是个天天穿运动服、没事还去健健身、心态特年轻的“潮老头”,你管他叫“寿公”,他自己可能都得先乐出声来,觉得你是不是在开玩笑。那场面,多少有点滑稽。
所以你看,这些“标准答案”有时候反而是最不合适的。
那么,写在请柬上,或者当着众亲友的面致辞,该怎么说?这时候,可以考虑用一些书面语,既显尊重,又不至于太过肉麻。比如 家父 或 家严 。这两个词,严格来说是对外人称呼自己父亲时用的。你在寿宴上对着亲朋好友说:“感谢各位来参加 家父 的七十寿宴”,这是完全得体、挑不出错的。它自带一种谦逊和郑重。但记住,这是用来“说他”的,不是用来“叫他”的。你总不能走到老爸面前,拍拍他肩膀说:“嘿, 家严 ,生日快乐!”那估计他得愣半天,怀疑你是不是中暑了。
说到这,我其实更想聊聊,我们是不是被“规矩”给框住了?
一场 祝寿 ,核心到底是什么?是那些华丽的辞藻,还是那份发自内心的情感?我参加过一场朋友父亲的 六十大寿 ,也就是 花甲 之年。他儿子,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上台后拿着稿子,磕磕巴巴地念:“尊敬的父亲……”念了两句,自己先绷不住了,把稿子一揣,拿起话筒吼了一嗓子:“爸!没啥说的,这辈子你是我主心骨!祝你生日快乐,身体賊棒!”
底下掌声雷动。他爸在主桌上,一个劲儿地抹眼睛。
那一刻我突然就想通了。最动人的 称呼 ,往往就是最朴素、最日常的那一个。你平时怎么叫他,在这种最重要的时刻,就怎么叫他。那一声“爸”,因为灌注了三十年、四十年的依赖、崇拜和爱,它的分量,比任何一个文雅的词汇都重得多。它不需要任何修饰,本身就是最真挚的 贺词 。
当然,咱们得分场合。
私下里,在家里,一家人围坐着 :就叫“爸”、“老爸”、“爹”。怎么亲切怎么来。你甚至可以开个玩笑,叫他“老帅哥”、“我们家的顶梁柱”,这种带着昵称性质的称呼,反而更能让他感受到家人的爱和轻松的氛围。
在正式的寿宴上,尤其是你需要上台发言时 :这时候可以稍微正式一点,但依然要以真诚为本。你可以这样开头:“今天,是我最敬爱的爸爸的 七十大寿 ( 古稀 之寿)……”这里的“爸爸”,比单个“爸”字在语感上更完整、更深情。后面加上具体的寿辰,比如“ 花甲 之庆”、“ 古稀 之年”、“ 耄耋 (mào dié,指八九十岁)之祝”,会显得你既有文化底蕴,又充满了对父亲的敬爱。
发朋友圈、写祝福卡片时 :这就更自由了。你可以尽情发挥。除了“祝老爸生日快乐”,可以加上一些独属于你们父子/父女之间的爱称。“祝我的超人爸爸……”“祝我家的定海神针……”“祝这位把我宠成公主的男人……”这些个性化的表达,远比一句干巴巴的“恭祝寿安”来得有温度。
说到底, 父亲大寿的称呼怎么说 ,这根本不是一个语言学问题,而是一个情感问题。
不要去死抠哪个词最高级、最标准。你要问问自己的心,哪个称呼最能代表你和他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一个笨拙的拥抱,胜过千言万语。有时候,一次用心的陪伴,比任何寿礼都珍贵。而那个你从小叫到大的称呼,从牙牙学语时含混不清的音节,到青春期时带着叛逆的别扭,再到成年后充满依赖的呼唤,它本身,就是一部关于父爱的史诗。
所以,别再纠结了。在你父亲 大寿 那天,就用你最熟悉、最自然的方式去称呼他吧。深深地看着他的眼睛,大声地喊出那个你叫了千万遍的词。相信我,那一刻他眼里的笑意和湿润,会告诉你,这就是全世界最动听的称呼。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