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一响。
我敢打赌,不用看猫眼,就知道是隔壁老李回来了。脚步声,钥匙碰撞的声音,甚至他那声若有若无的、进门后的叹息,都像是刻在我耳蜗里的背景音。我们这种城市“盒居”生活,邻居,尤其是 形影不离的邻居 ,简直就是一种比亲戚还亲、比同事还近的神奇存在。上班下班,同一个电梯;取快递,同一个货架;点外卖,甚至能撞见同一个小哥气喘吁吁地跑两趟。
问题就来了。这么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路人”,到底该怎么称呼?

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那是真能把人膈应死。
一开始,大家都是文明人。电梯里碰见了,一个眼神交汇,点个头,嘴角礼貌性地上扬,从喉咙里挤出两个字:“你好。”一天一次,行。一天两次,也还凑合。可当这个频率上升到一天三四五六次,甚至在楼下遛弯、去便利店买瓶酱油都能迎面撞上的时候,“你好”这两个字就显得特别苍白,特别干。干得像秋天掉光了叶子的树杈,戳得人尴尬癌都犯了。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称呼进化论”探索。
第一阶段,是试探性的 “哥/姐”称谓 。这是我们这片土地上,最具江湖气息也最万能的社交润滑剂。比如隔壁的老李,比我年长个几岁,叫一声“李哥”,似乎顺理成章。第一次这么叫的时候,我心里是打着鼓的。我清了清嗓子,在电梯门打开的瞬间,用一种自以为很自然,实则僵硬无比的语调说:“李哥,下班了啊?”
他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笑开了花:“哎,是啊,你也刚回?”
成了!我心里一阵窃喜。那一瞬间,我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感觉我们之间的关系,从“共享同一段走廊空气的陌生人”,瞬间升级到了“能在年会上敬杯酒的异姓兄弟”。
但“哥/姐”大法,不是万灵丹。很快,我就遇到了瓶颈。老李的太太,我该怎么叫?“嫂子”?天,这个词太重了,充满了家庭伦理剧的质感,好像下一秒我就得帮他们家调解婆媳矛盾一样。叫“李姐”?也行,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而且,万一对方其实比你小呢?那场面,简直是灾难级的。你一声“姐”喊出去,对方的表情,精彩得能写进表演系教科书。
更要命的是,这种称呼自带一种“人情捆绑”的属性。叫了“哥”,下次他家需要借个螺丝刀,你好意思不给?叫了“姐”,她做了红烧肉让你尝尝,你好意思不回赠点水果?一来二去,邻里关系就从君子之交淡如水,变成了黏糊糊的人情债。对于我这种社交能量有限的i人来说,这简直是甜蜜的负担。
于是,我进入了第二阶段: 去姓氏化,直呼其名 。
这招,在同龄人之间,尤其是在那些看起来比较新潮、开放的小区里,似乎更流行。比如我斜对门的95后小情侣,我曾经在快递站听到他们互相的朋友称呼对方的昵称,比如“蛋蛋”、“阿哲”之类的。我寻思着,我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直接叫“老李”?或者,如果知道他全名,叫“李XX”?
不行,太冒险了。这其中的分寸感,比在头发丝上刻字还难拿捏。 直呼其名 ,要么是关系好到可以穿一条裤子,要么就是上级对下级。在邻居这种“薛定谔的亲密关系”里,贸然使用,很容易被当成没礼貌。万一对方是个注重传统边界感的人,我这一声“老李”喊出去,可能就在他心里给我贴上了“轻浮、不懂事”的标签。
这条路,走不通。至少,对于我这种胆小鬼来说,是走不通的。
后来,我发现了一种更聪明的活法—— 功能性称谓 。
什么意思呢?就是根据你观察到的、对方最显著的社会身份或日常行为来称呼。
比如,总是在楼下带着个漂亮金毛的阿姨,你可以不叫她“王阿姨”,而是笑着说:“狗狗真可爱,又带它出来玩啦?” 一句话,既打了招呼,又夸了狗,还避免了称呼的尴尬。对方一高兴,可能就自己告诉你:“是啊,我姓王,你叫我王阿姨就行。” 这不就顺水推舟了吗?
再比如,天天推着婴儿车的那位年轻妈妈,你完全可以绕开“美女”、“小姐姐”这种油腻又可能冒犯的称呼,直接对宝宝说:“宝宝好可爱呀!” 视线和焦点都在孩子身上,妈妈自然会报以微笑,一来二去,你们就成了“宝宝邻居”,可以自然地聊起育儿经,到时候称呼也就水到渠成了——“诺诺妈妈,你们今天去哪儿玩?”
这个方法简直是社恐的福音。它绕过了正面交锋,用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完成了社交破冰。核心就是, 不把“称呼”当成一个必须攻克的堡垒,而是把它看作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
但说到底, 形影不离的邻居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根本就不在于那个具体的词。
它取决于你想要一种什么样的邻里关系。
如果你只是想维持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安全距离”,那么一声“你好”,一个点头,足够了。别扭就别扭吧,反正大家都是成年人,这点默契还是有的。
如果你渴望一种更温暖、更有人情味的社群感,那就得主动一点。一句“你家今天的饭菜好香啊,做的什么呀?”,可能比一百句“李哥”都管用。一次真诚的求助,“不好意思,我家酱油用完了,能借点吗?”,立刻就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当你们开始交换生活里那些琐碎的、鲜活的细节时,那个最合适的称呼,自然就会像熟透的果子一样,自己掉落下来。
有时候,最好的称呼,是“没有称呼”。
就像现在,我和老李在电梯里遇到,我们不再说“你好”了。我可能会看看他手里的菜,说一句:“哟,今天吃鱼啊?” 他也会看看我一脸疲惫的样子,说:“今天又加班了?辛苦了。”
我们没有叫对方“李哥”,也没有叫“老李”。我们只是用一个眼神,一句基于当下情境的、无比自然的闲聊,就完成了所有的交流。那种感觉,特别舒服。我们知道彼此的存在,关心彼此的状态,但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边界。
所以,别再纠结那个称呼了。与其在“哥姐”“先生”“全名”之间反复横跳,不如去真正地“看见”你的邻居。看见他的疲惫,看见她的快乐,看见他们家阳台上那盆长势喜人的绿萝。
当你真正开始关心“这个人”,而不是“这个邻居的代号”时,你会发现,叫什么,真的,一点都不重要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