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咱们大武汉,那真是个充满故事、充满烟火气的地方。从过早的热干面到夜市的虾子,从“来噻”到“搞么事”,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子地道的劲儿。但今天我想掰扯掰扯的,是件看起来小,却无比温情、无比深沉的事儿——那就是 武汉人怎么称呼儿子 。嘿,你别看这简简单单几个字,里头藏着的可不只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爱,是江城人家独有的那份亲昵和传承。
先说最最经典的,也是几乎一提到武汉伢就条件反射冒出来的——“ 伢 ”或“ 伢儿 ”。这个词儿,真是神了。它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孩子”或“儿子”那么苍白。在武汉,一个妈妈拖着个刚会走路的小不点,会喊“我的小 伢儿 咧,慢点跑!”;一个婆婆对着读大学的孙子,也可能笑眯眯地唤一声“我们家这 伢 ,又长高了不少咧!”甚至,一个四五十岁、事业有成的男人,他老娘在电话那头,仍旧可能温柔地问一句:“我的 伢 ,最近工作还顺利唦?”你看,从咿呀学语到两鬓斑白,“ 伢 ”这个称谓,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红线,把母子、祖孙之间的情谊,紧紧地系在一起。它不分年龄,不分身份,纯粹就是一种血脉相连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爱意。在我看来,它带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甚至有点儿憨厚。不像“少爷”那么娇贵,也不像“小子”那么随意得有点轻佻。“ 伢 ”就是“ 伢 ”,带着武汉人骨子里那份直率与深情。那种“你永远是我的孩子”的温柔坚定,全都包裹在这一个音节里了。
当然,除了这个万能的“ 伢儿 ”,每个 武汉人怎么称呼儿子 ,那也是各有各的妙。像那些小不点儿时期,哪个父母不爱给自家宝贝起个小名叫呢?“ 小宝 ”、“ 乖乖 ”、“ 坨坨 ”、“ 胖胖 ”……这些叠字的小名,一出口就带着一股子奶气和宠溺。我小时候邻居家有个小弟弟,生得白白胖胖,他妈妈就一直喊他“ 肉坨坨 ”,那声音里全是爱得没边的味道。就算他后来长成了个精瘦的少年,他妈妈偶尔唤一声“我的 肉坨坨 咧,快来吃饭!”,这孩子脸皮再厚,也忍不住会红一下,心里却是甜的。这说明啥?说明在父母眼里,儿子永远都是那个需要被疼爱、被保护的“小不点儿”。这些乳名,往往承载了父母对孩子最朴素、最原始的期盼——健康、可爱、无忧无虑。

再细致点讲,咱们武汉人给儿子起小名,还挺讲究个好听顺口、寓意吉祥。比如很多家庭会用叠字,像“壮壮”希望他身体强壮,“亮亮”希望他聪明开朗,“康康”祝愿他健康平安。这些小名,很多时候是会跟着孩子一路长大的。即使上了小学,老师同学都喊大名了,但在家里,饭桌上,沙发上,甚至是在外面遇着熟人,父母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喊出那个充满了童年回忆的小名。我有个朋友,他都快三十岁的人了,他妈一遇到不开心的事儿,或者想跟他说点贴心话,就一句“涛涛,你过来,妈妈跟你说个事儿。”那个“涛涛”,瞬间就把他拉回了小时候,那种被母亲呵护的感觉,是任何大名都给不了的。
当然, 武汉人怎么称呼儿子 ,还跟家庭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性格、甚至经济状况都有点微妙的关系。你可能会发现,有些文化气息浓厚、或者说比较注重传统教育的家庭,在家里可能会更倾向于用“ 儿 ”这个字眼,或者直接用大名。比如“我儿”或者“某某(大名)”,显得比较庄重。但这种叫法在武汉,尤其是亲昵的日常对话中,其实没那么普遍。更多的时候,还是带着口语化的“ 伢 ”或者小名。那种带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才是江城人家最真实的写照。
我曾在一个老社区里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步履蹒跚地从菜场回来,手里提着两兜菜。不远处,一个看起来也有四五十岁、穿着工作服的男人赶紧迎上去,接过老太太手里的东西。老太太一边拍着他的手,一边略带嗔怪地念叨:“我的 伢 咧,跟你说了不要来接,我自己可以咧!”而那男人,也只是憨厚地笑着,扶着他老娘慢慢往家走。那一刻,你真的会被那种朴素的、没有一丝矫饰的温情所打动。即便儿子已经长大成人,甚至已经为人父,但在母亲的眼里、心里,他永远是那个需要被提醒、被疼爱的“ 伢 ”。这种称呼背后,是武汉人特有的那种不善言辞却情感炽热的爱,是把所有柔情都融进一个简单称谓里的含蓄。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在武汉,有时候对儿子的称呼,还能变着法儿地表达情绪?比如儿子犯了错,惹父母生气了,那一声怒吼的“某某(大名)!你给我过来!”瞬间就能让空气凝固,带着十足的威慑力。但如果想跟儿子撒个娇、求个帮忙,那一句拉长了音调的“我的 伢儿 咧,帮妈妈把这个弄一下嘛~”又带着满满的讨好和亲昵,让人根本无法拒绝。这种称呼上的弹性,真是把武汉人情感的丰富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是死板的,而是活生生的,是随着情境和心境随时切换的。
再往深里想,这些 武汉人怎么称呼儿子 的习惯,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我的奶奶,我妈妈,甚至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他们喊自己儿子时的语气、腔调,都带着一种似曾相识的味道。那种叫法,那种对“ 伢 ”字发音的拖沓和强调,仿佛是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带着老武汉特有的韵味。它不仅仅是口音,更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模式。它让我想起老房子里透出的饭菜香,想起巷口邻里间的寒暄,想起那些被时间打磨得发亮的石板路。这些称谓,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文化碎片,拼凑出了江城家庭生活最真实、最温暖的画面。
所以啊,下次你听到一个武汉妈妈在街头巷尾,扯着嗓子喊一声“我的 伢 咧,等等妈妈!”或者一个奶奶,慈爱地轻抚着孙子的头,唤他一声“我的 小宝 !”别只是听个热闹,去感受那一声声称谓背后,流淌着的浓浓亲情,去品味那份独属于武汉人的、带着烟火气的温情与传承。那些看似随意的叫法,其实是江城儿女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印记。它简单,却又深沉得让人动容。这便是武汉,这便是武汉人称呼儿子的独有情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