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从新闻画面里看到那抹橙色或者橄榄绿,出现在洪水、地震、火灾……出现在任何我们觉得天塌下来的地方,我的心跳都会漏半拍。然后,一个问题就跟着冒出来,特别是在现场,当他们满身泥泞地从你身边跑过,当他们把一个孩子从废墟里抱出来,你嘴巴张了张,想喊点什么,却又卡住了。
救援队的官兵怎么称呼 ?
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它背后,是我们对这些守护神最直接的敬意。

我们最常听到的,也是最脱口而出的,恐怕就是“ 解放军叔叔 ”了。这个称呼,带着我们从小到大的记忆和滤镜,温暖,亲切,充满了安全感。没错,在很多场合,这绝对没错。尤其当他们面对的是孩子,一声“叔叔”,足以融化所有的坚冰。
可你有没有想过,那个你喊“叔叔”的战士,可能比你还小?
我见过一张照片,一个救援队员坐在地上,脱下胶鞋,倒出里面的泥水,那张脸,稚气未脱,顶多二十出头。弹幕里飘过一片“辛苦了,兵哥哥”。你看,“兵哥哥”这个词就比“叔叔”要来得更贴切,更有人情味儿。它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不是一个符号化的“叔叔”,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跟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可能是谁家的儿子,谁的弟弟。
所以,我觉得,称呼这东西,得看场景,看人。
在那些十万火急的救援现场,说真的,你喊什么,他们可能都听不见。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在手里的活儿上,在废墟下的声音上。这时候,一声用尽全力的“加油!”,一杯递过去的水,一个默默让开的通道,比任何华丽的称呼都来得实在。行动,是最高级别的敬语。
但如果,你真的有机会和他们说上一句话呢?
我个人特别偏爱两个称呼: “兄弟” 和 “师傅” 。
喊一声“ 兄弟 ”,特别是在那种同舟共济的环境里,简直太有力量了。洪水围城,他们开着冲锋舟过来,你被拉上船,看着他们被晒得脱皮的胳膊,汗水浸透的迷彩服,你发自肺腑地喊一句:“兄弟,谢谢你!” 这里面没有上下级,没有军和民,只有一种最原始的、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在并肩战斗的情感。这声“兄弟”,是对他们平等的尊重,是把他们当成可以托付后背的自家人。
而“ 师傅 ”,则带着对他们专业能力的极致认可。
你看着那个消防员,熟练地操作着破拆工具,在复杂的钢筋水泥里硬是开出一条生命通道;你看着那个工程兵,驾驶着挖掘机,一铲一斗都精准无比,避免了二次坍塌。这时候,你凑上去,递瓶水,由衷地说一句:“师傅,您歇会儿,喝口水。” 这个“师傅”,不是指年龄,而是达者为师。它代表着“专业”、“靠谱”、“信得过”。我觉得,对于任何一个技术人员来说,这都是一种极高的赞誉。
当然,还有 “消防员同志” 、 “武警官兵” 这些比较正式的称呼,在一些需要严肃表达的场合,或者作为媒体报道,是完全合适的。但在民间,在现场,我总觉得,带点“烟火气”的称呼,更能触动人心。
还有人会喊“ 英雄 ”。
“英雄”这个词,分量太重了。他们当然是英雄,是和平年代里离我们最近的英雄。但我在想,当他们正扛着沙袋,堵着决口,累得快要虚脱的时候,一声“英雄”,会不会反而给他们增加了心理负担?他们首先想的是完成任务,是救人。他们首先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兵,一个消防员,一个有职责在身的人。
或许,“英雄”更适合放在事后,放在我们的心里,放在我们对他们的讲述和传颂里。当尘埃落定,我们复盘这一切的时候,可以大声地、骄傲地告诉所有人:“他们,就是我们的英雄!” 而在现场,一声“兄弟,辛苦了”,可能更让他们感到温暖和被理解。
说到底, 救援队的官兵怎么称呼 ,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考验的不是我们的记忆力,而是我们的同理心。
你要去看,去感受。
看到他们年轻的脸庞,就别再统一喊“叔叔”了,一声“小伙子”、“兵哥哥”,或许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
看到他们在操作专业设备,展现出高超的技能,喊一声“师傅”,绝对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
在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时刻,一句“兄弟”,饱含着万语千言。
而当我们作为被救助者,惊魂未定,除了“谢谢”,可能什么都说不出来。那也没关系。一个紧紧的握手,一个深深的鞠躬,一个泪流满面的眼神,他们都懂。
有时候,最好的称呼,是无声的。
是你在撤离时,最后回头望向他们逆行背影的那个眼神。是你事后在网上,为他们写下的一段真挚的留言。是你从此以后,对这份职业,对这群人,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爱护。
所以,下一次,当我们再面对这群最可爱的人,别再犹豫了。抛开那些固定的模板,用心去感受,然后,用你觉得最真诚、最贴切的方式,去称呼他们吧。
可能是一句带着哽咽的“同志,谢谢你们”,可能是一句充满力量的“兄弟,保重!”,也可能,只是一个简单却用力的竖大拇指。
哪一种,他们都能感受到。因为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那个称呼本身,而是称呼背后,那颗滚烫的、充满敬意与感激的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