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今年七十有二,最近为个事儿挺纠结。去楼下花园遛弯,碰到邻里街坊,一张嘴,不知道该管人家叫啥。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搁在她那个岁数,就是一个天大的社交难题。一个称呼而已,真的,但在她们那辈人眼里,这里头藏着辈分、尊重、亲疏,还有那么点儿不想服老的小小倔强。
你别笑,这真不是矫情。 70岁女的怎么称呼对方 ,这简直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学”。
先说说比她大的。这好办。碰上个八十多的老太太,精神矍铄,我妈一口一个“大姐”,叫得那叫一个亲热。对方听着也舒坦,显得自己年轻。要是碰上个颤颤巍巍、看着就比自己年长许多的,那就得是“老人家”或者“大姨”,透着尊敬。这个坎儿,容易过。

真正的雷区,是那些看着跟她差不多的,或者小个十来岁的。
就说住我们对门的张阿姨,今年六十有五。按理说,我妈叫她一声“小张”或者“张家妹子”,没毛病。可问题是,张阿姨染了头时髦的栗色卷发,天天穿着讲究的连衣裙,蹬着小皮鞋,看上去比我妈还显年轻。我妈要是张嘴来个“小张”,自己都觉得别扭,好像自己倚老卖老似的。她试探性地叫过一次“张姐”,结果张阿姨乐开了花。你看,这一声“姐”,直接把对方抬高了,也显得自己心态年轻,不拘泥于年龄。这叫什么?这叫 高情商的社交艺术 。
可这招不是万能的。隔壁单元的李师傅,六十八,退休前是个干部。人比较严肃,不苟言笑。我妈要是管他叫“李哥”,估计能把人叫出一身鸡皮疙瘩。所以她每次都客客气气地叫“李师傅”,保留了一份职业的尊重,也维持了邻里间恰到好处的距离。这个分寸感,全靠自己拿捏。我妈说,看人下菜碟,到她这个岁数,眼神儿得毒。看对方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心里就得有个谱。是那种爱热闹、不拘小节的,还是那种讲规矩、重体面的,称呼得跟着变。
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她如何称呼那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搁在二十年前,这些人妥妥地都是“小王”、“小李”。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五十岁的人,好多都当爷爷奶奶了,事业上也正是中坚力量。你再管人家叫“小王”,听着就不太对味儿了。我妈就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办法。
如果是社区里常见的熟脸,比如物业的管家、超市的收银员,她还是会亲切地叫“小伙子”、“小姑娘”,或者直接问“你贵姓啊?”,然后称呼“王师傅”、“李经理”。这是一种 带有善意的、确认对方社会角色的尊重 。她跟我说:“你不能总把人家当小孩看,人家也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单位也是个人物,你得尊重人家。”
我听了直点头。这话说得太对了。以前的长辈,称呼晚辈,带着一种天然的“俯视感”。但现在,社会变了,人与人之间更强调平等。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能有这种思想,我觉得特别了不起。她不再是单向地要求晚辈尊敬自己,而是主动地去释放善意和尊重,这种关系的互动,才叫一个舒服,一个熨帖。
至于更年轻的,二三十岁的,那就更好玩了。
我妈现在已经不说“那谁”或者“哎,那个小青年”了。她学会了更温和的词。比如快递小哥,她会笑着说“小伙子,辛苦啦”。看到邻居家新搬来的小夫妻,她会说“姑娘,你这花养得真好”。这种称呼,模糊了年龄的界限,更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夸赞。它不再是一种身份标签,而是一种情感的连接。
有时候,她甚至会用一些网络用语。上次有个年轻人帮她拎东西上楼,她居然对人家说:“谢谢你啊,帅哥!”把那小伙子说得脸都红了。我后来问她跟谁学的,她说是看电视上学的。她说:“你看,这么一叫,他高兴,我也高兴,多好。”
你看, 一个称呼,背后是一个七十岁女性,在用她的方式,努力地跟上这个时代,重新丈量着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距离。
这事儿说到底,已经不纯粹是怎么叫的问题了。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到了晚年,她的自我定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需要被照顾、被特殊对待的“老人”,还是一个依然积极、乐于与人交往的独立个体?
选择前者,称呼就会变得模式化,带着疏离感。比如统一用“同志”、“师傅”这种旧时代的称呼,或者干脆用“哎”来代替。这其实是在自己和世界之间,砌了一堵墙。
而选择后者,就像我妈这样,称呼就会变得特别“活泛”。她会观察、会思考、会调整。她叫出的每一个称呼,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小小的社交实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他人的好奇。这背后,是一种 积极而通透的生活智慧 。她不是在被动地接受自己的衰老,而是在主动地构建自己晚年生活的社交版图。
所以,当有人问“70岁女的怎么称呼对方”时,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最好的答案,就藏在那一声声经过了体察、思考和共情的称呼里。它不是一本礼仪手册,而是一颗依旧温热、依旧愿意与世界温柔互动的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