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说起来,这人到中年,姓个李,怎么称呼自己,还真是一门大学问,不是我说,有时候比项目方案还烧脑筋。从青葱岁月一路跌跌撞撞走到如今,头发都开始跟我们玩“捉迷藏”了,再也不是那个逢人便 自称 “我”得理直气壮,或者跟兄弟们勾肩搭背,一句“哥们儿”走天下的 小李 了。身份变了,场合变了,连带着这嘴里吐出来的 自称 ,也得跟着千变万化,得体为上。
你想啊,这世道,讲究的是一个“识时务”。你一个 中年人姓李 ,在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镜子”照自己,挑不同的“衣服”穿上。这自称,就是你给别人递过去的第一张名片,无声无息,却分量十足。
先从 职场 说起吧,这可是我们这把年纪的主战场。你别看我平时嘻嘻哈哈,真到了办公室,那简直是“变色龙”附体。

对上级,那是没得挑,永远恭恭敬敬一句“ 我 ”,是本分,是教养。领导问:“小李,这个方案你有什么看法?”我心里清楚,他叫我 小李 ,那是客气,我可不能蹬鼻子上脸,直接回一句“我感觉……”那是不懂规矩。我通常会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领导, 我 觉得……”。这个“我”字,在这里分量很重,它代表的是对上级权威的认可,也代表着你作为下属的本位。有时候,真碰到那种不拘小节的领导,他可能直接跟你聊:“老李啊,这事儿你怎么看?”得了,他都 老李 了,我回话自然还是“ 我 觉得……”,绝不能跟着犯浑,直接“老王啊,我跟你说……”那不是找茬吗?
再来说说对平级同事,这就有点意思了。办公室里那些摸爬滚打多年的“战友”,有的比你早来几年,有的跟你同期,还有的甚至比你晚进门,但论资排辈,跟你差不多。这时候,一句简洁明了的“ 我 ”依然是主流。但有时为了拉近距离,特别是在私下闲聊、讨论问题比较轻松的时候,我会偶尔用“咱们”、“我们”来替代,显得更有集体感,更像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咱们 把这个数据再核对一下,会不会更稳妥?” 这样一说,是不是比“ 我 把这个数据再核对一下”听起来更舒服些?少了一些命令的意味,多了一丝协商的温度。如果遇到相熟的,或者性情相投的,偶尔开玩笑的时候,说句“ 老李 我啊,今天非得请你喝一杯不可”,也能让人感受到那份真诚和随性。但这种 自称 ,要看人、看场合,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被叫“老”。
而对下属、晚辈,这其中的门道就更复杂了。你不能总“ 我 来 我 去”,那显得太高高在上,也少了点人情味。比如,面对刚入职的小张、小王,我跟他们讲任务,或者指点迷津的时候,通常会说:“ 我 之前处理类似问题,一般会先考虑这几个方面……” 这是一个经验分享。但如果是在日常的工作指导中,我可能更倾向于用“ 李哥 ”或者直接“ 李总 ”来作为隐性的 自称 ,也就是,我默认他们会这么叫我,所以我说的话,自然就带着这个称谓的重量。当我说“ 李哥 建议你,这里可以换个思路”时,他们会觉得这是前辈的提点,有亲和力又不失权威。更进一步,如果我跟他们讲解某个专业知识,或者给他们培训,那 我 的 自称 就变成了“ 李老师 ”,当然,这更多是他们对我的尊称,但我会习惯性地在心里预设这个身份,从而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你看,一个简单的“ 我 ”,背后隐藏着多少角色的切换啊!尤其是在职场会议上,我需要分配任务,直接说“ 我 希望大家……”远不如“ 李总 希望大家……”来得有力度,因为后者传递的是一种组织化的指令,而非纯粹的个人意愿。
出了办公室,来到 社交 场,这又是另一番天地了。朋友聚会,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那真是怎么舒服怎么来。一句“ 老李 我啊,最近可胖了不少”,自然而然,透着一股子自在。甚至可以学着年轻时候的腔调,一句“ 哥们儿 李明”,也能让大家回忆起过去的青葱岁月。当然,这仅限于真正意义上的“哥们儿”或闺蜜,如果只是泛泛之交,那还是“ 我 ”字当头,稳妥。
遇到不熟悉的陌生人,或者初次见面,那 自称 就更得讲究了。比如在某个活动上,主办方让你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你总不能说“ 老李 来了”吧?那不成了自来熟,还显得有点没教养。这时候,一句“ 我叫李明 ,很高兴认识大家”,简单得体。如果对方是一位女士,或者比自己年长, 自称 “ 李先生 ”会显得比较正式和尊重,尽管这个词更多是别人用来称呼你的。但你心里要有这个“ 李先生 ”的定位,才能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与这个定位相符。在跟比自己年轻的陌生人交流时,如果希望显得亲切一些,但又不能过分,可以说“ 我 ,李明,请教一下……”,这个“ 我 ”字,既保持了距离,又显得谦逊。
再来说说 家庭 。这是我们 中年人姓李 卸下所有社会伪装,做回自己最真实的地方。
对父母长辈,那必须是“ 我 ”字,永远是他们的孩子。妈妈问:“儿子,你什么时候回来吃饭啊?” 我 肯定不会说“ 老李 今天晚上有空”,那会挨骂的!而是“妈, 我 今晚尽量早点回。” 这份孝顺和敬意,就体现在这个“我”字里。面对家族里那些更年长的叔伯姑姨,一句“ 我 给您拜个年,身体怎么样?”也是最自然最本分的 自称 。如果家族里有辈分非常高的,比如曾祖辈的, 自称 “ 侄孙 ”或者“ 外孙 ”也是应有之义。
对自己的爱人,那更是海阔天空了。可以亲昵地 自称 “ 老公 ”、“ 亲爱的 ”,或者直接用小名、乳名。这些 自称 ,都是只有最亲密的人才能共享的私语,带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情和默契。至于对着孩子,那无疑是“ 爸爸 ”。“ 爸爸 今天带你去公园玩好不好?”这是 中年人姓李 最满足,也最充满责任感的 自称 。它不需要任何修饰,直接、纯粹,代表着无条件的爱与付出。
对兄弟姐妹,这又回到了那种轻松与随意。从小一起长大,相互之间没有那么多拘束。 自称 “ 我 ”自然是常态,偶尔也可以用兄弟姐妹之间的专属称呼,比如“ 哥 ”或“ 弟 ”(如果自己是老大或老二),或者直接用名字,再带点调侃的语气。这都是血缘关系带来的亲近感。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服务场景中。比如你修个水龙头,喊个师傅来,师傅可能叫你 李先生 。你自己呢,跟师傅交流的时候,一句“ 我 家这水龙头……”是最直接的。但如果你本身就是某个领域的 专家 或 师傅 ,比如你是个工程师,给别人修东西,别人叫你 李师傅 ,你在跟徒弟或者学徒说话的时候,偶尔也会用“ 师傅 我跟你说……”这种带有身份认同的 自称 。这种情况下, 自称 “ 师傅 ”并非炫耀,而是职业习惯,一种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信表达。
说到底, 中年人姓李怎么称呼自己 ,这其中蕴含着太多中国人特有的 人情世故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语法问题,而是一个情商的考验,一个如何更好地在社会关系中定位自己的艺术。每一个“我”字的出口,每一声“ 老李 ”的斟酌,都像是一次微型的表演,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职场的谨慎自持,到家庭的温柔亲昵,再到社交的圆融周全,这都是我们这些摸爬滚打过来的 中年人 ,在岁月长河里学会的生存之道。
我常常想, 自称 这个事儿,它其实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你如何看待自己,你希望别人如何看待你,甚至你此刻的心情如何,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在你的 自称 里。那个意气风发的 小李 ,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也会闪现在我们这些 老李 的眉宇间,只是,我们更懂得了如何收敛,如何适时地展示。这份对 自称 的理解和运用,恰恰是我们人生经验的一种沉淀,一种智慧的体现。所以啊,别小瞧了这简单的几个字,它可藏着 中年人姓李 的全部江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