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听到“精神病”这三个字从别人口中,特别是以一种轻飘飘、甚至带着点戏谑的语气说出来时,我心里都咯噔一下。这词儿,太冷,太硬,像一块冰,能瞬间把对话的温度降到冰点。它砸在人身上,不是响声,是内伤。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有点绕,但又极其重要的话题: 怎么优雅的称-呼-精-神-病 。
你看,我甚至在输入这几个字的时候,都忍不住想加上破折号,让它慢一点,再慢一点。因为我知道,这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选择题,而是一场关于认知、同理心和尊重的漫长革命。

先别急着给我扣上“文字狱”或者“太敏感”的帽子。你想想看,语言是有力量的,甚至是有魔力的。一个词,可以是一座桥,也可以是一堵墙。而“精神病”这个词,在太多语境下,已经变成了一堵高大、冰冷、密不透风的墙。墙上涂满了涂鸦,写着“疯子”、“不正常”、“危险”、“离我远点”。
当一个词被赋予了如此沉重的 污名 ,它就不再是一个中性的医学名词了。它成了一个标签,一个烙印。一旦贴上,这个人的所有特质——他的善良、他的才华、他的爱好、他昨晚因为看了一场好电影而发自内心的笑容——似乎都被这个标签覆盖、吞噬了。他不再是张三或李四,他成了一个行走的“精神病”。这是多大的暴力啊,一种无声的、慢性的人格谋杀。
所以,优雅的第一步,在我看来,就是 拒绝使用这种将人完全定义的、标签化的词语 。
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
别把“病”放在“人”的前面。
试试看,把“一个精神病患者”换成“一位正在经历精神健康挑战的人”。
感觉到了吗?这其中的差别,简直是天壤之别。
前者,他的身份就是“病”。后者,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而精神健康问题,只是他此刻正在“经历”的一种“挑战”。它承认了人的主体性,承认了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盖棺定论的结局。这不仅是语法上的调整,更是视角上的根本转变。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病症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在与困境搏斗的、值得尊敬的灵魂。
这种说法,我们称之为“ 以人为本的语言 ”(Person-First Language)。这,就是优雅的核心。
那么,具体在生活中,我们能怎么做?
如果,你不知道对方具体的诊断,或者不方便问,但能感受到对方状态不佳,你可以用一些更宽泛、也更温和的描述。
比如说,与其背后揣测“他是不是有神经病啊”,不如说“他最近似乎 情绪不太稳定 ,可能需要一些空间和支持”。
或者,当朋友向你倾诉时,与其说“你这不会是抑郁症吧”,不如说“听起来你正在经历一段非常 艰难的时期 ,有我能帮忙的吗?”
看见了吗?我们把焦点从“下诊断”转移到了“表关怀”。我们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一种感受,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医学名词。这就像你朋友感冒了,你大概率会问“你是不是着凉了,难不难受?”,而不是直接说“你这个病毒感染者”。这种充满人情味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如果,你已经知道了对方的诊断,比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等等。
那也简单。直接称呼他的名字,就是最大的尊重。他依旧是你的朋友、同事、家人。
在需要提及他的状况时,也可以非常自然。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他 患有抑郁症 ,最近在积极接受治疗。”或者,“她是一位很棒的设计师,同时也在与 双相情感障碍 共处。”
看到了吗?“患有”、“共处”这些词,都暗示着这是一种可以被管理、被应对的状况,而不是一个人的全部。我们强调的是他作为“朋友”、“设计师”的社会身份,而疾病,只是他人生拼图中的一块。
我个人还很喜欢用“ 心理健康困扰 ”或者“ 精神健康议题 ”这样的词。
“困扰”这个词特别好,它自带一种暂时性,一种可被解决的意味,非常生活化,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困扰”,这极大地消解了“病”这个字的沉重感和距离感。
真正的优雅,绝不仅仅是词汇的替换游戏。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态度。是一种你看到一个在雨中艰难前行的人,会下意识地想为他撑伞,而不是站在屋檐下指指点点、猜测他为什么不带伞的本能。
这种本能,叫做 同理心 。
当我们讨论怎么称呼他们时,我们其实在讨论我们如何看待他们。我们是否还能看到他们眼中的光,是否还能听到他们声音里的疲惫,是否还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撕扯与渴望。
语言,就是我们内心态度的镜子。
当我们的社会,能从充斥着“神经病”、“疯子”的玩笑,慢慢转变为可以坦然讨论“我最近心理状态不太好”、“我需要预约心理咨询师了”,那堵墙,才算真的开始松动了。
所以,下次,当我们想谈论这个话题时,不妨在开口前停顿一秒钟。
想一想,我们要递过去的是一把刀子,还是一个拥抱?
我们要贴上的是一个标签,还是递上一份理解?
优雅的称呼,并非咬文嚼字,而是选择善良。 它始于唇齿,却终于人心。它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更加包容、更加温暖、让每一个在深夜里感到孤独无助的灵魂都能看到一丝光亮的未来。而这个未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改变一个称呼开始,共同去创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