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给生命里那个让你又爱又恨、又敬又恼、剪不断理还乱的家伙,找一个精准的称谓?哎,这问题,问到心坎儿里去了。我常常想,世间万物,非黑即白是常态,可偏偏有些关系,它就那么拧巴着、纠结着,像一团毛线,你越想理顺,它越是缠绕。亦敌亦友,四个字,道尽了多少复杂况味,却偏偏在称呼上,让人犯了难。真有那么一个词,能把这千丝万缕的情绪,这阴晴圆缺的场景,一网打尽吗?难,实在是太难了。
在我看来,这种人,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朋友”或“敌人”去定义他。朋友?他会时不时地给你添堵,甚至在关键时刻给你“掉链子”,或者,更微妙的是,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你某种形式的挑战,一种无形的压力。敌人?可他又能在你最失意、最无助的时候,冷不丁地伸出援手,或者,仅仅是他对你能力的认可,就能让你重新找回自信。这种矛盾性,简直是人类情感光谱里最迷人、也最让人抓狂的灰色地带。
我们为什么执着于命名?我想,大概是人类的天性吧,总想把一切未知和复杂归类、贴标签,好让自己心里踏实点儿。但“亦敌亦友”这种关系,它本身就是对这种归类冲动的一种反叛。它拒绝被简化,它活生生地站在那里,用它独特的方式,不断地提醒你:嘿,生活不是一道选择题,它更像一篇没头没尾的散文诗,而他,就是你这篇散文诗里最浓墨重彩、也最让人费解的一个意象。

想想那些日子,在公司里,有个同事,业务能力跟你旗鼓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你还略胜一筹。你俩为了一个项目,为了一个晋升机会,明里暗里地较劲,那真是刀光剑影,谁也不服谁。表面上,客客气气,私底下,那是铆足了劲儿地超越对方。可当你遇到棘手的技术难题,或者在老板面前被冤枉,第一个帮你分析,甚至帮你“圆场”的,往往也是他。那是一种带着竞争底色的惺惺相惜,一种“只有我能打败你,别人都不行”的霸道温柔。你叫他“竞争对手”?太片面了。叫他“战友”?又缺了那份对抗的张力。我更愿意称他为“ 磨刀石 ”。没错,就是磨刀石。因为他的存在,你不敢懈怠,你被迫成长,你变得更锋利,更有韧性。每一次被他超越,都是一次内心的震动,一次自我反思,然后,带着不甘心,咬着牙往前冲。没有他,你可能会更快地钝化,失去那股冲劲。
或者再举个例子,小时候一起长大的发小。那可是从小打到大的交情,为了一块糖、一个玩具,能闹得天翻地覆,恨不得老死不相往来。可真要是有人欺负你了,他第一个冲上去,为你两肋插刀。长大后,人生轨迹也许大相径庭,但每次见面,还是会忍不住地互损、揭短,把你气得跳脚。你笑他傻气,他嫌你矫情,可心里都明白,这世上,能这么肆无忌惮地“欺负”你,又毫无保留地站在你身边的,也就只有这么一个了。这种关系,你敢叫他“敌人”吗?简直是笑话。叫他“挚友”?又似乎少了那份“相爱相杀”的烟火气。我会情不自禁地唤他一声“ 老冤家 ”。这词儿带着点儿戏谑,带着点儿无奈,却又饱含着经年累月的深情和无可替代的默契。冤家,不就是前世的债,今生的缘么?那点儿“敌意”,不过是感情深厚的一种反向表达罢了。
再往深了说,有些“亦敌亦友”的关系,甚至是超越了日常交际的。比如在艺术创作领域,两个风格迥异,甚至彼此看不顺眼的大师。他们公开场合可能互相贬低,私底下却对对方的作品心存敬畏,甚至在潜意识里受到对方的影响和启发。他们的“敌意”,其实是对自身艺术理念的一种坚持,是对另一种美学范式的不认同。但正因为这种强烈的对比和碰撞,才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具张力,更富有生命力。这算什么呢?“ 灵感缪斯 ”?或者“ 宿命的对影人 ”?前者可能更偏向友,后者则更强调了那种“纠缠不清”的宿命感。
那么,到底该怎么称呼他?我想,根本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因为这种关系的精髓,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它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天的“敌”,可能是明天的“友”;此刻的“助力”,也可能是彼时的“阻碍”。
或许,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尝试去用一个单一的词汇来定义他。相反,我们应该享受这种定义上的模糊,这种称谓上的窘迫。它提醒我们,生活和情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变。强行为他命名,反而会削弱了这种关系本身的丰富性。
如果非要给个称呼,我的选择,往往是随着情境和心境而变化的。心情好,对他只有欣赏和感激的时候,我会把他叫做“ 我的挑战者 ”,或者更文艺一点,叫他“ 我生命中的一道光,总能照亮我未曾发现的暗角 ”。因为他的存在,我才不会止步不前。心情不爽,被他气得七窍生烟的时候,我可能会脱口而出“ 那个混蛋 ”或者“ 我的克星 ”。没错,带着点儿赌气,带着点儿无可奈何。但你知道,这骂声里头,其实藏着一丝丝的服气和不自觉的依赖。而在那些沉默的时刻,我们并肩而行,无需言语,彼此心照不宣地理解对方的野心和脆弱时,我会觉得他就是我的“ 同行者 ”,一个能看懂我所有心事,却又偏偏要和我对着干的奇怪存在。他不是我的影子,但他的轨迹,却常常与我交织。
所以,你看,称呼这个东西,它不是一个标签,更像是一种情绪的瞬时表达。它透露了你当下对他,以及对这段关系的一种理解和感知。有时候,最准确的称呼,反而是最不需要称呼的——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是一句“你啊……”,便已道尽千言万语。那是一种超越语言的默契,一种只有你们彼此才懂的“ 我们 ”。
最终,我觉得,那些真正能称得上你“亦敌亦友”的人,他们存在的意义,远比一个简单的称呼要深远得多。他们是你的镜子,让你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发现自己的潜力。他们是你的催化剂,激发你内在的能量,让你不断突破自我。他们是你人生成长道路上,最独特、最不可或缺的“ 伴生力量 ”。这种力量,有时是推你一把,有时是拉你一下,有时是跟你对着干,但最终,它都在以它独有的方式,塑造着你。他们是让你又爱又恨,又不得不承认,没有他们,你的人生恐怕会少了很多色彩,也少了很多值得回味的故事。所以,何必拘泥于一个称呼呢?能拥有这样的人在生命里,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一种幸运。就让他活在你心里,活在你的故事里,成为你独特人生篇章中,那个永远无法被简单定义的, 最特别的存在 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