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艺术家怎么称呼自己?别再只知道Artist了,内行门道揭秘

你以为在国外,搞艺术的都管自己叫 Artist ?天真了。我跟你说, Artist 这个词,现在在很多创作者嘴里,那是个分量极重、甚至有点烫嘴的词。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描述,更像一顶沉甸甸的桂冠,上面刻着伦勃朗、毕加索、杜尚的名字。你没搞出点惊天动地的名堂,或者没在观念上彻底颠覆点什么,随随便便就自称 Artist ,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一个刚学会弹《小星星》的琴童,逢人就说自己是“音乐家”,场面多少有点尴尬。

所以,这帮人到底怎么称呼自己?门道可多了去了,而且背后藏着的是整个艺术生态圈的微妙心态和鄙视链。

我见过最多的,尤其是在那些更接地气、更注重动手能力的圈子里,他们喜欢用 Maker 。这个词你一听,画面感就来了。一个堆满工具、木屑和金属粉尘的车库,或者一个弥漫着陶土和釉料气味的作坊。那个人,穿着沾满油彩的工装裤,指甲缝里塞满颜_料_或者泥巴,正在专心致志地打磨、焊接、塑造。他们不空谈主义,不聊虚无缥缈的观念,他们就是“做东西的人”。 Maker 这个身份,带着一种手作的温度和朴素的自豪感。它消解了“艺术家”高高在上的神圣光环,回归到“创造”这个行为的本质。我认识一个在柏林做大型机械装置的朋友,他每次介绍自己,都笑嘻嘻地说:“I’m a maker.” 简单,直接,充满了力量。

国外艺术家怎么称呼自己?别再只知道Artist了,内行门道揭秘

Maker 有点像但又完全不是一回事的,是 Creator 。这个词就时髦多了,带着一股硅谷和互联网的味道。你一听就知道,这人八成跟数字媒体、社交网络脱不了干系。YouTube上的视频博主、Instagram上的视觉艺术家、做NFT的加密艺术家……他们都乐于拥抱 Creator 这个标签。它更强调内容的生产和个人品牌的建立。 Creator 的世界里,流量、社群、互动是关键词。他们不像传统的 Artist 那样躲在画室里孤芳自赏,等待画廊和策展人的垂青;他们直接面对观众,自己就是渠道,自己就是媒体。这个词,野心勃勃,充满了时代的气息。

那更传统一点的呢?比如那些一辈子专攻一门手艺的?他们会用 Artisan 或者 Craftsperson 。这两个词,翻译过来就是“工匠”或“手艺人”。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古?没错。用这些词的人,往往对自己的技艺有着极度的尊崇。一个顶级的玻璃吹制匠人,或者一个世代相传的木工大师,他们绝不会轻易称自己为 Artist 。在他们看来, Artist 玩的是观念,是想法,而他们玩的是技术,是日复一日、千锤百炼打磨出来的手艺。这里面有一种微妙的区分,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对立。 Artisan 这个身份,强调的是传承、精准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它是一种“入世”的美,是把美融入到日常器物中的踏实感。

好了,我们再来说说那些混迹在画廊、美术馆和学术圈的人。这帮人,最爱用一个词: Visual Practitioner 。直译过来,“视觉实践者”。听听,是不是一股子学术论文的味儿就飘出来了?这个词简直是为那些不想被定义、又想显得自己很专业的人量身定做的。它非常“安全”,非常中立。你说你是 Artist ?万一作品被批评不够“艺术”怎么办?你说你是 Maker ?又显得好像自己只会动手、没啥思想深度。而 Visual Practitioner 就不一样了,它把重点放在了“实践”这个动作上,我只是在进行一种视觉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嘛,至于成果是不是“艺术”,那留给评论家去说好了。我第一次在伦敦一个画廊开幕式上听到这个词的时候,看着那个穿着山本耀司式黑袍、表情严肃的家伙,差点没笑出声。这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式的自我保护。

当然,还有一大批人,他们什么标签都不想要。

你问他:“So, what do you do?”他可能会挠挠头,眼神飘忽,然后轻描淡写地说:“Oh, I paint a bit.” (哦,我画点画。) 或者 “I work with clay.” (我玩玩泥巴。) 或者 “I mess around with sounds.” (我瞎搞搞声音。)

看到没?他们用最谦逊、最不经意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行为,刻意回避任何可以被定义为“职业”或“身份”的词汇。这背后,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可能是真的谦虚,觉得自己还没达到自称“艺术家”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种酷。一种“我的作品自会说话,不需要标签来定义我”的酷。这种姿态,在很多成熟的创作者身上尤其常见。他们已经过了需要一个头衔来证明自己的阶段了。

所以你看, “国外艺术家怎么称呼自己” ,这根本不是一个能用“Artist”一词以蔽之的问题。它像一个棱镜,折射出不同创作群体的生态、心态和价值取向。从动手实干的 Maker ,到拥抱流量的 Creator ;从坚守传统的 Artisan ,到混迹学术圈的 Practitioner ;再到那些干脆拒绝所有标签的“无名者”。

每个称谓,都是一种自我定位,一种与艺术世界保持的、恰到好处的距离。它关乎你是谁,你相信什么,以及,你希望别人如何看待你正在做的这件事。

所以下次你再遇到一个搞创作的老外,别急着给他扣上“艺术家”的帽子。不妨多问一句:“What kind of stuff do you make?” (你都做些什么样的东西?) 也许,你会听到一个比 Artist 更真实、也更有趣的答案。那答案背后,可能是一双手,一个工作室,和一个正在与这个世界进行独特对话的,鲜活的灵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