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朝官场:官员之间究竟怎么互相称呼人?等级森严!

一聊到古代官场,咱们脑子里是不是立马就蹦出电视剧里的画面?俩官员碰面,官小的那个一躬身:“李大人好!” 官大的那个一摆手:“王大人免礼。” 自称呢,永远是雷打不动的“下官”或“卑职”。听着特有那么回事儿,对吧?但你要是把这套直接搬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那可就露怯了,而且可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说真的, 秦朝官员怎么互相称呼人 ,这事儿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也……要命得多。

首先得把一个观念给拧过来:秦朝,那是个什么地方?那是一个刚刚用血与火结束了五百年战乱,用一套极其严苛的 法家 思想把整个天下强行“拧”在一起的帝国。它的底色是冰冷的、是高效的,更是等级森然到令人窒息的。在这种空气里,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称呼,都不是简单的打招呼,而是对自己和对方身份地位的一次精准确认,是一场心照不宣的权力游戏。你一开口,就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揭秘秦朝官场:官员之间究竟怎么互相称呼人?等级森严!

那到底该怎么叫?

最稳妥,也是最普遍的,就是直接喊 官爵 。这玩意儿是秦朝官场的硬通货。你是丞相,我就叫你 丞相 。他是廷尉,那大家就称呼他 廷尉 。李斯走在咸阳的大街上,迎面过来一个御史大夫,那个御史大夫绝对不会上来就喊“李兄”或者“斯公”,最标准、最不会出错的开场白,九成九是毕恭毕敬地来一句:“丞相。” 然后李斯可能点点头,回一句:“冯大夫。” (假如御史大夫姓冯的话)。

看到了吗?直接用 官职 当称呼,既表达了尊敬,又不会显得过分亲昵,最重要的是,它在时刻提醒双方:我们是在这个帝国的权力序列之中的,我俩的位置,一个是丞相,一个是御史大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面没什么人情味儿,全是规矩。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个齿轮都有自己的编号,大家互相用编号来称呼,精准,高效,不出错。

当然,光叫官爵有时候也显得太干巴巴了。所以还有一些更显尊敬的称呼,比如“ ”和“ ”。

”这个字,在战国时期就很流行了,带着一种对有地位、有德行之人的尊称。比如商鞅,大家叫他 商君 ;张仪在秦国,也被人称为 张君 。这是一种比直呼其姓要尊敬,又比称呼官爵多了一丝个人色彩的叫法。在一些相对不那么官方的场合,或者同僚之间想要拉近一点点距离(当然只是“一点点”),可能会用“姓+君”的方式。比如一个郡守对另一个郡守,私下里可能会说:“王君,此事以为如何?” 听着就比冷冰冰的“王郡守”要稍微柔和那么一丢丢。

而“ ”,那规格就更高了。一般得是位极人臣,或者有大功于社稷的人,才能被人尊称一声“公”。比如吕不韦,权倾朝野,被称为“ 文信侯 ”,私下里人们可能会尊称他为“吕公”。李斯当了丞相,德高望重(至少表面上是),位高权重,称呼一声“李公”,绝对是极大的尊敬。这种称呼,下级对上级用得比较多,是一种近乎仰视的表达。

那问题来了,平级之间怎么说?张三是郡守,李四也是郡守,俩人见面,总不能天天“张郡守”“李郡守”地叫吧?这块史料上其实没那么细,但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在那种高压环境下,大概率还是以官爵相称,或者“姓+君”。至于“兄台”、“老兄”这种江湖气的称呼,在咸阳宫那帮时刻提心吊胆的官员嘴里说出来,画面实在太违和。大家都是“性恶论”的忠实信徒,谁跟你是“兄”啊,指不定背后谁就给你一刀呢。所以,保持距离,绝对是秦朝官场的生存法则。

最要命的,当然是面见皇帝。

咱们的始皇帝嬴政,那可是个前无古人的主儿。他搞出来的称呼,也得是前无古人的。在他之前,大家管老大叫“王”或者“大王”。但嬴政觉得这不够劲儿,配不上他统一六国的盖世功业。于是,他整出了“ 皇帝 ”这个头衔。从此,朝堂之上,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对皇帝的称呼—— 陛下

“陛下”这两个字,简直是把距离感和敬畏感拉满了。“陛”是宫殿的台阶,臣子们上奏,只能站在台阶下面,通过侍卫传话给台阶上的皇帝。所以“陛下”的本意,就是“台阶下的那个人”,借指皇帝本人。你听听,这称呼本身就在告诉你:你跟皇帝之间,隔着遥远的台阶,你甚至不配直接跟他说话。每一次呼喊“陛下”,都是一次对皇权至高无上的确认,一次对自己渺小地位的提醒。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在皇帝面前自称什么?“ ”。一个“臣”字,就定义了所有。我是你的臣子,我的所有一切,包括生命,都属于你。电视剧里动不动就“微臣”,其实在秦汉时期,一个单字“臣”就足够了,简洁有力,充满了绝对的服从感。

所以,你想象一下那个场景:

偌大的朝堂,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一个官员,比如廷尉,战战兢兢地出列,他绝对不敢抬头看龙椅上那个模糊的身影,只能躬着身子,用一种既清晰又充满敬畏的语调说:“ 昧死上奏,陛下……” 每一个字都得从嗓子眼里小心翼翼地挤出来。

而当他和丞相李斯在宫门口偶然遇见,他会立刻停步,侧身让路,然后躬身道:“ 丞相 。” 李斯或许只是微微颔首,从他身边走过,一句话都懒得说。

这,就是秦朝官场的日常。称呼,不是温情脉脉的礼仪,而是一张无形的网,是一把悬在每个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用最简洁的词汇,构建了一个等级森严、不容僭越的权力金字塔。你说错一个字,叫错一个称呼,轻则被人抓住把柄,斥为“不知礼”,重则可能被视为心怀不轨,是对整个帝国秩序的挑战。在那个连“偶语”(私下交谈)都可能被砍头的时代,谁敢在称呼这种原则性问题上犯错?

所以,别再被电视剧骗了。真实的秦朝官场,没有那么多“大人”,更没有那么多“卑职”的套话。有的,只是冰冷的 官爵 ,是充满敬畏的“ ”、“ ”,是面对皇权时那个无比谦卑的“ ”,以及那一声响彻整个帝国的、令人胆寒的“ 陛下 ”。这套称呼系统,就像秦直道和长城一样,是秦帝国强权政治的冰冷烙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