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带我女儿出门,听到陌生人脱口而出一句“哎呀, 小美女 !”,我这心里就咯噔一下,五味杂陈。
你琢磨琢磨这场景。公园里,她正蹲在地上,全神贯注地用一根小树枝戳一个蚂蚁洞,脸上又是泥又是汗,头发乱得像个小鸟窝。这时候,一个路过的阿姨,笑眯眯地俯下身,声音提亮八度:“ 小美女 ,玩什么呢?”
我得承认,人家是好意。绝对的。笑容灿烂,语气亲和,想快速拉近和一个孩子的距离。但在我听来,这称呼,怎么就那么……别扭呢?

一种,怎么说呢,成年人社交场上的客套话,被毫不犹豫地、甚至有点敷衍地,直接“套”在了一个孩子身上。它轻飘飘的,像一层没有营养的糖霜,覆盖了孩子本身真实、鲜活、充满探索欲的状态。那个瞬间,她不是一个好奇的“小探险家”,不是一个认真的“观察者”,她首先,甚至唯一,被定义成了“美的”。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 小朋友是女的怎么称呼 ,这绝不仅仅是个礼貌问题,它背后,是我们成年人看待一个女孩的视角,是我们不经意间传递给她的价值观。
我们先来盘一盘那些常见的称呼,一个个咂摸咂摸它们的味道。
“小美女”——高频雷区,能避就避
这是我最想拉黑的称呼,没有之一。尤其当它出自一个油光满面的大叔之口,那种“油腻感”简直能瞬间把我带回某个不得不去的饭局。把一个成年世界里充满社交暗示和外貌评判的词,安在一个可能连“美”是什么都还没搞清楚的孩子头上,这事儿本身就挺荒诞的。
它在无形中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女孩子,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好看”。你被夸奖,是因为你“美”。久而久之,她会不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取悦别人的审美上?会不会因为今天穿的裙子不好看、头发没梳好而感到沮丧?
我希望我的女儿,未来是因为她的勇敢、她的智慧、她的善良、她的创造力而被世界看见,而不是首先因为她的脸蛋。所以,对不起,这个称呼,我真的爱不起来。
“小姑娘”——安全牌,但有点疏远
“ 小姑娘 ”,这个词就中性多了。它准确、得体,没有任何附加的评判。像一杯温水,解渴,但没味儿。在完全不熟悉的情况下,叫一声“小姑娘,你的东西掉了”,绝对不会出错。
但它的问题在于,太有距离感了。它像一个标签,把你和我划得清清楚楚——我是大人,你是“小姑娘”。缺少了一点亲昵和温度。如果想和孩子建立一点点情感连接,这个词,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宝贝”、“小可爱”——甜蜜陷阱,小心泛滥
“ 宝贝 ”、“ 小可爱 ”,这两个词听起来就暖心多了。它们充满了疼爱和呵护,把孩子视作珍宝。我自己在家也经常这么叫我女儿,软软糯糯的,叫出口心都化了。
但当这个词从陌生人嘴里说出来,味道就有点变了。尤其是在一个人流密集的地方,你听到此起彼伏的“宝贝,来这里!”、“可爱,别乱跑!”,你会发现,这个词已经失去了它的特殊性,成了一个通用的、流水线式的代号。
所有的孩子都成了“宝贝”,所有的孩子都是“可爱”,那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和闪光点呢?是不是又被这种甜蜜的、却同样笼统的称呼给模糊掉了?它比“小美女”好,好得多,因为它指向的是一种纯粹的喜爱,而非外貌。但它依然,有点懒。
那么,到底该怎么叫? 小朋友是女的怎么称呼 ,才算得上是真正走心的、高级的交流方式?
我的答案是: 放弃预设,用心观察,然后开口。
什么意思?就是把你脑子里所有现成的、想当然的称呼都先扔掉。花三秒钟,就三秒,看看你眼前的这个小女孩。
她正在做什么?如果她穿着宇航员的衣服,那她就不是什么“小美女”,她是“ 嘿,小小的宇航员! ”如果她正在费力地爬一个很高的滑梯,别叫她“小姑娘”,你可以冲她竖个大拇指,说:“ 加油啊,勇敢的小攀登家! ”如果她拿着画笔在涂鸦,那就叫她“ 我们的小画家,你画的是什么呀? ”
看到她身上有什么特别的细节吗?她可能戴着一个兔子发卡,你可以说:“ 戴兔子发卡的小朋友,你好呀! ”她可能穿着一双会发光的鞋子,你可以说:“ 哇,你的鞋子好酷,像踩着星星一样! ”她可能抱着一本厚厚的书,你可以说:“ 你好,爱看书的小朋友! ”
这些称呼,是不是一下子就变得有血有肉了?
你不再是简单地给她贴一个性别标签(女孩)和一个模糊的属性(美/可爱),你是在 看见 她。你看见了她的行为,她的选择,她的兴趣。这种“被看见”的感觉,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尊重和肯定。
它传递的信息是:我注意到你了,你很特别,你正在做的事情很有趣。这比一百句“小美女”都有力量。
当然,还有一个终极的、永远不会错的、最高级的称呼方式。
那就是—— 询问她的名字 。
“小朋友,你好,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
当你认真地问出这句话,并且在得到答案后,用她的名字来称呼她,比如“ 琪琪,你堆的这个城堡真漂亮 ”,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掌握了和孩子沟通的精髓。
名字 ,是一个人自我认知的起点,是她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所有人的独特符号。称呼她的名字,代表着你把她当成一个平等的、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这其中包含的尊重,远远超过任何一个笼统的爱称。
所以,下次当你再遇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想和她说说话时,不妨试试看:
- 首选,如果条件允许,问她的名字。
- 其次,根据她的行为或特点,给她一个独一无二的、描述性的称呼。
- 再次,用中性的“小朋友”,简单干净。
- 最后,如果实在词穷,用“小可爱”也比“小美女”强一百倍。
别小看这一个简单的称呼。语言是有魔力的,它会像一颗种子,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我们今天怎么称呼她,可能就会影响她明天怎么看待自己。
我希望我的女儿,和世界上所有的小女孩,都能在一个不以外貌为首要标准的环境里长大。她们可以尽情地玩泥巴,可以痴迷于恐龙和机械,可以因为解开一道数学题而欢呼雀跃。
而我们这些大人能做的,或许就是从改变一个简单的称呼开始。
放下那些陈旧的、敷衍的“小美女”,用心去叫出那个正在闪闪发光的、独一无二的她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