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月嫂怎么称呼自己 ?这事儿吧,门道儿深着呢,绝不是一句“叫我王阿姨”就能轻飘飘带过的。它背后藏着一个行业的尊严、一个人的自我定位,还有与雇主家那层微妙关系的第一次试探。
我见过太多月嫂了,真的。从我自个儿家请的,到朋友闺蜜圈里换过的,形形色色,每个人的开场白都不一样。
最普遍的,也是最保险的,就是自称“阿姨”。

“您好,我是王阿姨。”
这声 “阿姨” ,特别接地气,一下子就把距离拉近了。它带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好像不是外人,而是邻居家那个热心肠、手脚麻利的婶婶。对于很多刚生完娃,心里七上八下、脆弱得不行的宝妈来说,一声“阿姨”,像颗定心丸。它意味着温暖、意味着可以依赖,意味着你可以暂时把一部分焦虑交出去。
但你细品,这“阿姨”里面,也有一丝丝的拧巴。
有些资历深、本事大的月嫂,其实心里是不太乐意被这么叫的。你想啊,人家揣着高级母婴护理师证、催乳师证、小儿推拿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凭什么就只是一个模糊了专业性的“阿姨”?这称呼,听着亲切,但也容易把她们的专业劳动,和普通的家政服务混为一谈。我之前就碰到一个,私下里跟我吐槽:“姐,我们跟保姆不一样,我们是技术工种。一声‘阿姨’,就把我十几年学的东西全抹平了。”
所以,就有了进阶版的称呼—— “老师” 。
“叫我李老师就行。”
说这话的,通常都带着一股子自信。她们要么是科班出身,理论知识扎实得能给你开讲座;要么就是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手底下带出来的娃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她们用“老师”这个称呼,是在给自己划定一个专业的边界。
这声“老师”,是在提醒你:我来你家,不是单纯伺候月子,我是来指导你、教会你怎么科学育儿的。我的价值,在于我的知识和技能。你付的钱,买的是我的专业服务。
这称呼,听着就让人肃然起敬,对不对?但副作用也有。有些宝妈会觉得有距离感,压力大。本来产后就情绪敏感,家里再来个事事都讲究“科学”的“老师”,总感觉自己像个差生,动不动就要被指正、被教育。那种本该放松的氛围,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
所以, 宝妈月嫂怎么称呼自己 ,真的是一门艺术,关乎情商,也关乎对雇主家庭的快速判断。
真正聪明的月嫂,她们的自我介绍是动态的,是看人下菜碟的。
我见过的最厉害的一个月嫂,姓周。她第一次进门,笑呵呵的,没说叫她阿姨,也没说叫她老师。她放下行李,洗了手,很自然地走到我身边,看看娃,然后说:“姐,你看你这气色,恢复得不错。往后这一个月,有啥事儿您就张嘴,我姓周,您叫我小周、周姐都行,怎么顺口怎么来。”
你看,高下立判。
她把选择权交给了我。一声“姐”,既尊重了我,又没把自己放得太低。一句“小周、周姐”,可近可远,进可成姐妹,退可守本分。她没用一个标准化的称呼来定义自己,而是用一种开放的态度,邀请我们共同来定义这段关系。
后来我跟她熟了,才知道她证书一大摞,在公司里是金牌讲师级别的。我问她为啥不让客户叫她“周老师”,她说:“到人家家里,就是去解决问题的,不是去当官的。叫啥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事儿干好,让宝妈和宝宝都舒坦。人家要是打心底里认可你,自然会尊重你,跟叫什么没关系。”
这话,简直通透。
除了“阿姨”和“老师”,现在还冒出了一些更具“互联网思维”的称呼。
有些月嫂,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很活跃的,会给自己起个昵称,比如“暖心月嫂静静”、“辅食达人果果妈”。她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会直接用这个网名。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个 个人品牌 。她们把自己打造成一个IP,通过分享育儿知识、月子餐制作等内容,吸引粉丝,从而获得订单。这种自我称呼的方式,代表了新一代月嫂的思路:我不是一个被动的服务提供者,我是一个有品牌、有口碑的专业人士。
还有一种,是回归本名。
“你好,我叫张兰。”
直接报上大名,不带任何前缀。这种方式,不卑不亢,有一种职业化的平等感。它传递的信息是:我们是平等的雇佣关系,我为你提供专业的母婴护理服务,你付给我相应的报酬。我们之间,是纯粹的、专业的合作关系。对于一些本身就是职场女性、讲究效率和边界感的宝妈来说,这种称呼反而最舒服。
所以,你看, 宝妈月嫂怎么称呼自己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整个母婴护理行业的缩影和变迁。
从最初被笼统归为家政的 “阿姨” ,到一个强调专业技能的 “老师” ,再到打造个人品牌的 “IP昵称” ,和追求平等合作的 “直呼其名” 。这每一个称呼的背后,都对应着一种不同的服务理念和供需关系。
它反映了月嫂这个群体的自我意识觉醒。她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从事的不是一份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份需要高度专业性、责任心和爱心的工作。她们渴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而对于我们这些宝妈来说,纠结于怎么称呼对方,其实也是在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月子帮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亲人般的长辈,还是一个专业的技术顾问?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无话不谈的姐妹,还是一个保持距离的合作伙伴?
说到底,一个称呼,就是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能不能打开一段舒适、和谐、彼此成就的月子时光,考验着月嫂的情商,也考验着我们作为雇主的智慧和同理心。
真正重要的,或许不是那个固定的称呼是什么,而是在第一次见面时,双方眼神交汇的那一刻,能不能感受到那份真诚、专业和善意。
毕竟,那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里,她们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新生命降临的混乱与喜悦中,给你递上一杯温水、帮你把宝宝拍出第一个嗝、在你深夜崩溃时轻声说一句“没事的,有我呢”的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