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玄乎。真的。别以为一个称呼而已,对于一个脚刚刚踏进艺术学院研究生大门的 研究生画家 来说, 怎么称呼老师 ,这简直就是一门必修课之外的“隐形必修课”,学分比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重,挂科的后果?呵呵,可能比高数挂科还惨。
咱们先从最安全、最不会出错的牌开始打。
“X老师” 。

这几乎是通用货币,通行于任何场合,面对任何级别的导师。你,一个新生,揣着一肚子对艺术的虔诚和对未来的迷茫,第一次走进导师的工作室。那地方,可能比你整个出租屋都大,四面墙上挂着你只在画册里见过的作品,空气里飘着松节油和咖啡混合的、一种让你肃然起敬的味道。这时候,你总不能上去就拍着大腿喊“嘿,哥们儿”吧?一声清脆又略带紧张的“王老师好”或者“李老师,我来了”,就是你的开场白,你的投名状。这声“老师”,代表了尊敬,也代表了距离。它在说:“我是学生,您是前辈,我来这儿是求学的。”这是一种姿态,一种在艺术这个极其讲究师承和辈分的 艺术圈 里,必须摆正的姿态。
但你很快会发现,一直“X老师”下去,好像也不太对劲。
当你和导师的关系,从一周一次的课堂指导,慢慢深入到三天两头泡在他的工作室,帮他绷个画布、调个颜色,甚至在他请客吃饭的饭局上负责端茶倒水、活跃气氛时,“X老师”这个称呼就显得有点……生分了。
这时候,进阶版称呼就该登场了—— “X导” 。
一个“导”字,千差万别。它把“教我知识的老师”这个宽泛的概念,瞬间聚焦到了“指导我毕业、对我前途负有责任的 导师 ”这个精准的身份上。这声“X导”,喊出来的时候,你自己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感觉关系瞬间被拉近了十米。这是一种身份的确认,是你从他门下上百个学生里,被“认证”为嫡系部队一员的信号。你不再是旁听生,不再是选修课上那个模糊的面孔,你是“他的人”了。在外面,跟同学聊天,你说“我们导如何如何”,那份归属感和微妙的优越感,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这背后,是更深的信任和更紧密的捆绑。他会把更多的资源、人脉向你倾斜,当然,你也要承担更多的“门内”责任。
然而,故事还没完。在某些特定的、充满古典气息的门派里,还流传着一个更高级、也更需要勇气的称呼。
“先生” 。
这个词,现在已经不常用了。但在国画、书法这类传统艺术领域,尤其是一些德高望重、学贯中西的老一辈艺术家面前,一声“先生”,胜过千言万语。它不是简单的性别区分,而是一种超越了“老师”、“导师”的、发自肺腑的、对学问与人格的最高敬意。敢用这个词,你得掂量掂量。第一,这位 老师 得配得上。他不仅要在艺术上是座高山,在为人处世、学术修养上也得是楷模。第二,你自己也得有那个底气。你喊出“先生”时,就意味着你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门徒”而非“学生”的位置上。这是一种承诺,一种要继承其衣钵、传承其精神的姿态。
我见过一个画国画的师兄,对他那位满头银发、穿中式盘扣对襟衫的导师,永远只称“先生”。那份恭敬,不是装的,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而那位老先生,也确实把他当半个儿子看待。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师生,进入了一种更古典、更有人情味的 江湖 模式。
所以你看, 研究生画家怎么称呼老师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学问题,它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是一个关乎情商、眼力价和圈子文化的复杂代码。
你得学会察言观色。有的导师年轻,从国外留学回来,作风洋派,你跟他太客气,他可能觉得你拘谨,喊声“X哥”或者直呼英文名,反而能迅速拉近距离。但这是高危操作,千万别自作主张,一定要等他主动释放信号。有的导师,极其看重传统规矩,你胆敢有半点不敬,他嘴上不说,心里早就把你拉进黑名单了。
称呼,是你递给这个圈子的第一张名片。它暴露了你的出身、你的见识、你的野心。
叫“王教授”?一听就是外行,或者你是隔壁历史系来串门的。艺术学院里,没人这么叫,太官方,太冰冷。
叫“老大”?那是社会人,不是艺术家。
叫“师傅”?那是匠人,不是搞创作的。
每一个称呼,都像一个筛选器,把你划分到不同的阵营里去。
说到底,这个称呼的变化,其实映照的是你和导师关系的变化,更是你在这个 艺术圈 里身份的演进。从一个懵懂的 研究生画家 ,到导师的得力助手,再到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艺术家,你对他的称呼,就是这条路上的一个个脚印。
这背后,没有标准答案,全是人情世故。它考验的,是你作为一个 研究生画家 ,除了画画之外的另一种能力——在画布之外,读懂人,读懂这个看似风花雪月、实则暗流涌动的艺术 江湖 。
叫对名字,可能不会让你立刻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但叫错了,真的可能会让你在这条路上,走得比别人艰难许多。这,就是那张看不见的毕业证,比你墙上挂着的那张,重要多了。
发表回复